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扬帆奋进正当时

作者:巡视工作办公室 焦其波    
2023-03-08     浏览(333)     (0)





  党的二十大报告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又一重大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行动纲领,一定会对中国未来发展起到重要引领、推动作用。
  蓦然回首忆往昔,重整行装再出发。时光追溯到2012年10月,我从部队转业来到山东大学工作,时光飞逝、光阴荏苒,一切恍然如昨。蓦然发现,我来到学校、融入山大,并与山东大学相伴相长的岁月,恰好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十年奋斗历程在时间轴上高度重合。此刻回想起在学校工作的这十年,心中五味杂陈,为最初曾有过的短暂迷茫而惋惜懊悔,也为思想曾出现过的松弛懈怠而惭愧自责;为领导、同事们给予的悉心指导和关心帮助而心存感念,也为工作中取得点点滴滴的成绩而欣慰自勉。十年来,我在山大的温情呵护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与同事们朝夕相伴,越来越深切地体味到这所百年学府的厚重历史和深厚底蕴,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山大人“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学风传承和孜孜追求,越来越强烈地感动于广大师生医务员工在“追求卓越、只争朝夕”的精神指引下,为学校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数年如一日地默默奉献和不懈奋斗。
  想起十年前初到山大时,几回军营入梦,总觉得“国防绿”会是一生中最浓重的色彩,难忘穿军装的日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从校规石上镌刻的“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字样中逐渐体会到了山大人的使命担当,感悟到了百年老校的家国情怀。十年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山大红”向我诉说着山魂海韵的厚重与灵动。无论何时何地,看到或听到“凡我在处,便是山大”,心底总会激起片片涟漪。此时我意识到,不经意中,我已与山大交融一体,“山大人”这一文化基因已经深深地融入血脉,并成为终生的印记。十年光阴已逝,再无迷茫纠结,唯有奋斗可接续。
  滴水入海汇洪流,誓将小我融大我。南开大学创始人之一的张伯苓校长在1935年开学典礼上,曾发出著名的“爱国三问”,时至今日,仍激励南开师生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中国而不懈奋斗。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再次抵达重要历史性时点。在党的二十大吹响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时,我不禁向自己发问,于党的千秋伟业我的坐标在哪里?于国家的教育事业我的定位在哪里?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滚滚洪流我如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想,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都给出了答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作为全国9600多万党员的一分子,工作在党的教育事业上的千万同仁中的一员,同时也是山东大学数千名教职医务员工的一员,我的一己之力几乎微不足道,但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之所为,党之所需,必须找准个人的坐标、明确自身的定位,将个人融入集体、把小我融入大我,千千万万个小我紧紧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将汇聚起势不可当的磅礴力量。我想这个坐标和定位,就是党赋予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只有立足本职岗位,忠诚履职、扎实尽责,才是忠心向党、情系家国、奉献母校、展现作为最有力的实际行动。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今天的中国更加自信、自立、自强,今天的中国人民更有志气、骨气、底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十四亿中国人民正携起手来,以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奋力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绚丽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