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仰恩大学 - 《仰恩大学报》

一粒种子的自白

作者:李雅珍    
2023-02-28    

   “煦色韶光明媚,轻霭低笼芳树。”春日明媚,阳光煦暖,薄雾笼罩竹林,微风轻拂垂柳,露珠滋润绿叶,我传奇的一生,从这里开始讲述。

  一阵清风拂过山岗,将我吹落在农村肥沃的田间,第一段旅程缓缓开启。早春,农民伯伯挽着裤脚,踩在松软的泥土上,手捧绿油油的稻苗,将它们一根根插入土壤里,为它们“安家立业”。一阵春雨过后,秧苗经过雨水的洗礼,愈发苍翠欲滴,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在农民伯伯悉心培育下,水稻幼苗蔓蔓日茂 ,我也趁此顽强生长。韶光荏苒,本该这样一直幸福生活下去,但农民伯伯们隔三差五向农田喷洒农药,将化肥不断施加在植物根部。在农药化肥的双重迫害下,我的长势每况愈下,周围的杂草开始枯萎,野花渐渐凋谢。周而复始的化学物质让原本肥沃的土地变得贫瘠,让丰富多彩的田间变得单一,让葱郁的树林变得稀疏。收获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我开始思考,为了利益,毫无节制的向自然索取何时才是尽头?

  风裹挟着灰尘与泥土,把我带到城市的道路旁,第二段征程开始。一开始,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寥寥无几,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微乎其微,用“天朗气清,碧空如洗”来形容这里也不为过。但好景不长,经济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私家车数量的增多。空旷的道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扬起的灰尘、鸣笛的噪音、排出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让整洁干净的城市面貌沾染了污秽。为了扩建城市区域,人们不断开垦荒地,砍伐树木,修建起一栋栋高楼大厦,琼楼玉宇。建筑无处安放,野心永无休止。望着高耸入云的楼层和死气沉沉的城市。我不禁反思,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发展究竟能走多远?

  带着失望和伤感的愁绪,一阵狂风肆虐,我降落在一片草丛中,周围花簇锦攒,青草茵茵,第三段旅程故事在校园展开。早晨,迎着一轮旭日,天空犹如被冲洗过一般,一片蔚蓝。由护旗手和升旗手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护送神圣的五星红旗行至升旗台,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全体师生向国旗行注目礼,国旗冉冉升起于祖国碧霄,也在每一位同学心里升起。来来往往的少年洋溢着青春活力,却也抵抗不住鲜花的魅力。三五人踏着草地来到了花簇旁,拍照打卡,甚至是动手采摘。满当当的垃圾箱,飞舞的废纸、塑料袋,在学生一次次的熟视无睹,漠不关心的经过中,发出无声的控诉,它们安然的落在草地上,日复一日难以降解,最终影响土壤,花草良莠不齐,草地也渐渐地被走出一条小路来。但压垮的不仅仅是几株小草,更是环保的意识。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过往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环保的意识历久弥新,当下的蓝图中描绘着绿色的生态。

  最后,我被埋在一盆泥土中,放置在窗台,听着呼啸而过的风声,望着窗外人来人往,电视里播放着中国近年来在生态保护中的举措,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感铭肺腑,掷地有声的话语。

  “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直抵人心,振聋发聩。农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使用有机肥料。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土,归还大自然以绿水青山。城市道路上,新能源汽车的身影逐渐涌现,“限号出行”的政策也实行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绿化区面积扩大,“低碳生活”引领时代潮流,城市扩建步伐减缓。张贴在墙壁上的标语,条条是道的口号,不再只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的设想,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实际行动和心中的道德规范。分门别类的垃圾桶使垃圾分类变得具体、简便;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册以及系列活动让“垃圾分类”从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转换成家家户户的生活习惯。

  镜头切换到大学校园,呈现在眼前的是,校园内一片狼藉的景象云消雾散,花园和草地绽放着盎然生机。横幅随处可见,环保深入人心。默默在背后付出的是,学校和社团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保护生态环境的系列培训、讲座,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去宣讲“绿色生态,节能环保”的知识。飞扬的少年最动人心,不仅仅因为闪耀的青春,更因为勇于担当的气概。生活中,大学生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让环保的理念家弦户诵。将”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的观念融入进微动画、漫画、海报中,开展线上竞赛,线下活动,让环保的理念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将理念运用在实践中,将热忱奉献给美丽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美丽中国,青春行动。当代大学生,要增强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责任意识,把绿色理念融入实际行动。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段旅程的结束,也是新旅程的开始。建设美丽中国,漫漫长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