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林业大学 - 《南京林业大学报》

张世经:从命运打开的窗子中拥抱生活

作者:艾草    
2023-03-01     浏览(315)     (0)

文章讲述了林业教育行业的聋哑人士张世经的故事,他自学成才并工作敬业,得到了师生的尊重和认可。张世经曾被南林学院特聘为高级实验师,他的彩色挂图在国内林业院校销售并获得了经济收益。他也是一位热爱运动的人,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神。神以超凡的技艺,创造行业的顶峰,让业内膜拜,让业外震惊。在林业教育、林业出版行业,曾经有这样一个神,他用自己手中的笔,把树木的枝、叶、果种在挂图上,种在书籍上,种在学子的脑海里,他叫张世经。

1990年,他绘制的《毛竹》荣获中国植物学会授予的优秀奖(一等奖),类似这样的作品,他绘制了几百幅。

有别于其他行业大神的是,张世经是个聋哑人,他的作品是用心血作墨,用勤奋作笔,用一天天一年年的坚持不懈绘就的。


生于忧患 在美术和运动中获得快乐

1937年,是中华大地上灾难深重的一年。这一年,一对从老家苏北宝应辗转来南京谋生的青年夫妇,迎来了小家庭的新生命。为了表示对长子的重视,他们给孩子取名张世经,期望儿子能够成为社会的栋梁,家庭的骄傲。遗憾的是,随着孩子长大,夫妇俩发现,孩子竟然是先天性的聋哑人。震惊之后,夫妇俩接受了现实,用更多的包容和关爱护佑着张世经长大。

随着张世经的七个妹妹出生,家庭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即便如此,夫妇俩还是在小世经10岁时,送他进当时的南京市教育部特设盲哑学校 (今南京市聋哑学校)读书。张世经天生喜欢画画,在完成了小学学业后,他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了美术科继续学习。“学习专业后,在老师的指导和培育下。我如鱼得水,刻苦学习,还担任了初技一、二、三班的大组长。”张世经用笔回答记者的问题,青葱时代的喜悦和自信至今溢于文字。

爱好就是动力,张世经美术成绩优秀,1956年3月,国家建设需要大量人才,他中学还没毕业就被提前分配到南京林学院印刷厂从事绘图工作。张世经还酷爱运动,在篮球场上身手矫健,拼抢灵活。1959年他作为江苏聋人男子篮球队的成员,参加全国比赛,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父亲兴奋地把球队成员的合影分享给亲友。


天道酬勤  高级实验师实至名归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张世经在南林工作期间,用勤奋、淳朴、敬业和累累作品赢得了师生们的尊重,获得了应有的表彰和认同。档案上,张世经的学历是初中。1987年,张世经申报实验师职称获得批准。1993年,张世经申报高级实验师职称成功。在他的申报材料上,当时的植物学科带头人朱政德写道:

张世经同志是我校特殊人才,不仅为林学系植物学科绘图,还为我校布置各种展览和校庆活动绘制大量挂图,这是有目共睹的,他是我校的财富。

我校植物学科于去年被评为林业部重点学科,按学校学科建设规划,参与211工程国家重点学科行列,我校植物学科要努力建设,本世纪末要争取进入国家重点学科,我们不能没有张世经同志的参与。

以上情况请校评委研究考虑,请同意他的申请。

从初中生到副高职称,单从学历看,是一种破格,但从贡献看,这是实至名归。南林人不无自豪地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林学院用彩色挂图教学的,全国就南林一家。后来学校把张世经制作的彩色挂图制成幻灯片,销往国内其他林业院校,在支持林业教育的同时,还获得了经济收益。


心中有光 追求生命的真善美

一个聋哑人在学习工作生活的路上迈过的坎,受过的难,普通人是无法体会的。支撑着张世经一路走来的,是他心中有光,有对优秀、完美、卓越的追求,有着对凝聚我们民族智慧和坚韧的工匠精神的追求。

1992年,南林独立建校 40年,向校内外征集校徽、纪念章、首日封。张世经为此殚精竭虑。他苦苦寻找最有意义的南林元素,经过比较,选择了水杉,他抓住水杉的特征,反复研究设计水杉的叶球果,最后终于成功。他设计的首日封、挂盘都在征集中中选。

1993年,中国林学会征集会徽图案,张世经的设计获奖。

张世经是一个关心社会、关心学校的人,由于聋哑,他了解信息的渠道受限,为了弥补,他自费订了几种报刊,有时间就阅读,力求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了解社会。“文革前,我积极参加社会工作,长期协助南京市聋哑人协会工作,我是政治学习组的组长,是聋哑篮球队队长,坚持三年多,直到1966年聋协活动停止。”

1956年6月,张世经在南林入团;1970年,他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87年,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说:“我深刻地体会到,党的政策是伟大的,我得到信任就感到幸福。”

张世经是个相当自律的人,在他的自我小结中多次写道:我的文化水平低,有些道理一时弄不懂,但我要用实际行动来影响群众,白天在工作中有时感到寂寞,利用看报心情愉快和消除疲劳,但尽量不超过半小时,晚上安静,没事,抓紧时间认真学习党章、党的基本知识。我有自知之明,我身上的老毛病是自高自大,技术进步了,一高兴就容易自满,如果不认真改正,就会影响自己的进步,绘画永无止境。

张世经心中有规则,有集体。当时有些单位或个人请他画一些画,付报酬,他总是把这些钱交给教研组,让老师们共享。

岁月悠悠,张世经老师晚年的生活宁静祥和。采访张世经老师的过程,是一次灵魂的洗涤,一次次地发现,记录一个纯粹的人能够让笔者、读者都得到启迪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