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安大学 - 《长安大学报》

大思政观下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的道与术

作者:●李  婷  赖雄麟    
2023-03-02     浏览(232)     (0)


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课程,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以及创新的成果不断呈现。但无论何种教学研究与改革创新,课程实效性始终是无法回避的深层问题,所有教学研究的落脚点最终都要围绕课程实效性的实现和提升来展开。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是指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教学活动中依据教育任务和教学目标,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举措所达到的实际效果,即思政课教学活动对于课程目的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教学实效性的实现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动态平衡过程,体现着课程预期目标与结果之间的张力。当今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多变,对思政课育人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应对时代之变,提升思政课实效性,成为当前思政课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大思政观从系统论视角构建“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思政课正是这种育人格局的课程形态,从而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开拓了思路,同时也为高校思政课在供给层面提升教学实效性提供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资源。

一、大思政观与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大思政课’是在‘讲思政课’的语境下提出的,解决的是新时代如何讲好思政课的问题”,目的是为了使高校在大思政教育体系下能够更加鲜明地凸显素质教育本位,回应社会需要,满足学生成长诉求,实现育人目标,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大思政观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和着力点,课程实效性的提升则是大思政观成效体现之一,二者存在内在逻辑联系。思政课实效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改革创新思政课、评价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它有三方面的考量维度,即高校思政课的育人效果、社会效益以及整体效率,而大思政观的核心要义正好契合这三个方面的考量要求。

(一)大思政观遵循了育人的规律,契合高校思政课育人层面目标

育人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作用于大学生后期望产生的首要目标,也是思政课价值的首要体现。高校思政课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导三大方面,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尊重大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实现个人成长中思想道德发展的诉求。然而从学生成长的空间和发展规律来看,大学生是社会中人,在社会中成长,思想道德观念也是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且必须紧跟社会变化。思政课不应只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来讲,育人的价值导向不应仅在教师课堂教学中体现,而应在学生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实践中落实,这正是大思政观倡导的核心理念。大思政观是在关切学生成长诉求,重视育人实效的基础上提出的,其核心要义通常包括三个方面:“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发展”的哲学基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以及“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方法论。为实现育人层面的目标,大思政观强调以学生个体自我发展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有助于我们打破原先以教师、教案和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

(二)大思政观提升了教育社会功能,契合高校思政课社会效益层面目标

课程是教育的重要形态,是教育工作者依据国家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需求所设置的育人渠道,具有十分鲜明的社会功能。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高低也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服务国家的程度和对社会文明进程的贡献程度。思政课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作用,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整体思想政治素养,所呈现出的外在效益正是其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大思政观要求高校思政课具有大局意识,要立足党和国家的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我们能够“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深刻理解大思政课对青少年个人成长、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高校思政课可以从大思政观中获得深化教育改革的启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制定课程教育教学规划时始终与国家社会发展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升课程的社会功能,旗帜鲜明地站稳立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三)大思政观提升了教育资源效能,契合高校思政课整体效率层面目标

高校思政课的整体效率是指课程的总体投入和实际产出之比。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育人成效投入产出比是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体现。高校思政课不是单一、孤立的教学,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不能仅依靠思政课教师、教材和课堂,它需要所有部门和育人环节协同作用,只有充分整合校内外各种育人资源,才能实现育人成效的最大化。而大思政观主张“社会即课堂”,社会是一种宽阔而真实的存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思政课教师可从大思政观中拓宽育人的思路,通过打通“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之间的壁垒,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历练相统一,把课堂延伸至社会,进而利用现实的社会资源和社会空间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助力思政课教学,从而实现以最优的资源配置发挥最大育人效能的效率目标。

二、大思政观下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之道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和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对社会的反映和回馈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思政课对社会的汲取、转化和供给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课程实效的实现程度距离既定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大思政观可以帮助我们突破传统狭隘的视野,在高站位、广视域、大格局的思路下重新审视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发现阻碍课程实效性发挥的深层原因,找到破解之道。

(一)在时间层面,大思政观要求突破短视性来提升思政课实效性

思政课是关涉价值引领和精神提升的育人课程,属于价值教育范畴,其实效性的产生过程和呈现方式有别于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后者更多是在学科制度和专业课程体系下,致力于培养专门性人才,其学习周期和知识、技能获得的周期大体同步。而思政课围绕人精神家园的建设,其根本是铸魂,育人铸魂有自身的实践逻辑,课程实效的产生往往滞后于学习过程。思政课实效性体现在学生“知、信、行”相统一,其中“知”是“信”的前提,“信”是“知”的深化、“行”的基础,“行”则是“知”和“信”的价值归向,思政课教学实效终究是要体现在“行”上,即在学生未来的社会实践中检验思政课教学实效。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学生通过所修课程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真知真懂才能真信,只有真信才能在实际生活中真用,真用才是课程实效性的最高体现。“知、信、行”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育人实效具有过程性和持续性,短视性的提升手段不利于课程实效性的发挥,因此应长远考量。大思政观”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将高校思政课育人放在学生成长的时间轴上进行长效性和短效性相统一,静态与动态考量相统一的评价考量,从而打破了育人的短视性。在大思政观的指引下,有利于科学制定思政课实效性提升策略,采取着眼于学生思想品格养成的长效机制,将育人目标定位于长期指引学生在未来步入社会之后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从而避免单一追求学生课堂表现、卷面成绩等表面化、短视性的结果。

(二)在空间层面,大思政观要求突破封闭性来提升思政课实效性

高校思政课虽由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开始,由思政课教师承担具体教学任务,但从根源上讲,其存在依赖于现实的社会和历史文化土壤,因此不应局限在封闭的课堂中去传授知识、引领思想。经院式的教学反而会疏离课程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降低课程的亲和力,影响课程的实效性。大思政观具有开放性视野,它从社会维度出发将思政课建设置于社会格局和社会支撑之下,要求我们突破封闭格局与单一视域的局限,将课堂空间扩展到社会全域,将课程内容深度对接到育人的整个流程和空间中,基于真实且复杂的社会场域制订教学设计,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进行引导。教学空间视阈的突破,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场域的拓展,教学方式手段、资源素材、参与主体,甚至课程建设理念都将随之拓展。大思政观将带领思政课回归社会,在规范的课程体系与鲜活的社会现实间展开互动,实现以学校小课堂为内核,扩大社会大课堂外延,大小课堂有机联动、隐性显性教育相互结合,课程的社会接受度和社会生命力将极大地提高。

(三)在内容层面,大思政观要求突破单一性来提升思政课实效性

从课程属性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课”“理论课”,其课程属性决定了内容的“抽象性”,加之课程知识点经过专业化、理论化之后,常常过滤掉了鲜活的社会素材,而更加具有“形而上”的特点,这也使高校思政课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枯燥的理论说教,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大大降低了课程的实效。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指明了思路,“‘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这是大思政观在思政课程内容上的要求。高校思政课需要在遵循政治性和学理性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化和生活化的内容,通过丰富多元的素材使课程贴近学生,贴近现实,表达时代关切,向大学生传递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从而使课程更加立体和丰富,更具社会现实感和蓬勃生命力,这也是思政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基本要求。此外,高校思政课在课程内容上突破单一性的同时还要求增强融通性。其一,高校思政课应与中、小学思政课相互衔接,实现教育内容的整体连贯;其二,本科各门思政课程应相互融通,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个方面既目标一致,又各有侧重;其三,本科思政课应与研究生思政课贯通衔接,做到课程内容的逐级递进;其四,思政课程还应与课程思政相互协同,形成育人合力。大思政观为上述课程内容优化提供了建设思路,大思政格局的构建更加有利于增强课程内容的融通性。

(四)在价值层面,大思政观要求突破功利性来提升思政课实效性

任何教育都始终存在“教”与“学”的矛盾,高校思政课教学也不例外。虽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得到广泛认同,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思政课教师仍习惯从教师角度设计课程、开展教学,忽视学生的学习诉求,影响了大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此外,一些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喜欢将学生带入自己的熟悉专业领域,感觉讲述专业知识更加得心应手。从表面上这样看似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实用,但是如果专业知识传授冲淡了价值引导,则是颠倒了主次,背离了思政课的基本要求。“大思政”的根本价值追求在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它要求突破功利性来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课程只是育人的载体,“铸魂”才是育人的根本,因此“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应摒弃功利性的价值导向。教学方面应避免仅追求量的完成而忽视质的提升;仅教学形式的创新,而忽视内容的革新;仅注重督导同行评价而忽视学生评价。学生学习方面应避免窄化学习目的,摒弃片面追求理论知识的堆集和单纯考试成绩的提升,学生应关注自身正确价值观的塑造、远大理想信念的树立以及良好道德素养的养成。大思政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有利于从价值层面理顺“教”与“学”的关系,破解制约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深层次问题,打通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环节。

三、大思政观下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之术

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有提升之道,还要有提升之术。道是理念和格局,是战略;术是技巧和方法,是战术。道与术都至关重要,有术无道,只能让教学改革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毫无方略;有道无术,则使教学研究沦为坐而论道,纸上谈兵,无法实践。因此道为术之本,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大思政观不仅可以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提升“明道”,还可以“优术”,即优化教学之术,通过教学策略提升课程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需要思政课教师将“大思政”的要义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落实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一)转化社会资源,打开育人格局

思政课不仅要“火起来”,更要“活起来”。办好思政课,讲活思政课,打开思政课育人的格局是长远之策,思政课教师要运用大思政的理念汇聚各方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建设思政课。一方面,对应课程教学知识点,在现实社会中挖掘具有育人元素的鲜活素材,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例如将具有浓厚地域特征的红色资源转化为教学素材,挖掘其中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将具有浓厚中华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素材,挖掘其根植于中华大地的基因,帮助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将遍布中华大地的改革发展成就转化为教学素材,挖掘其中的制度优势,帮助大学生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另一方面,发挥社会中典型人物和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引入这些社会力量参与课堂建构,变革传统师生关系模式,拓展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榜样力量发挥育人示范效应。大思政观下,思政课的讲授不局限于教科书,而是需要根据课程所需融入现实素材;课程的主体也不囿于固定的成员和特定的身份,而是向社会开放,选择合适的主体,纳入教学环节,增强课堂教学的建构性力量。上述两点在运用到具体教学中还应注意,社会素材和社会主体不能原始粗糙地引入课堂,不能使思政课脱离“课程”的基本属性,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按照课程逻辑、课程目标和对应的知识点,对社会素材进行课程化处理,一是进行分类筛选,二是进行学科性凝练与转换,最终使其成为教学素材。

(二)回应时代之问,优化教学内容

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内容与形式的创新缺一不可,但内容重于形式,加之思政课教学内容较为固化,内容创新难于形式创新,因此优化教学内容始终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这也成为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瓶颈。大思政观指引思政课回应时代之问,为我们提供了破解之策。首先,回应时代之问,可以在不改变原有课程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情况下,优化课程内容,同时使教学具有了问题意识,通过理论化的课程内容帮助学生观察和解读变迁中的时代,使学生在变化中看到不变的规律,感受理论的魅力。其次,回应时代之问,可以使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时代日新月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每天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社会历史变迁中不断提出新的时代之问,这种动态的时代之问将使课程内容始终保持时代性和现实感。最后,回应时代之问,也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方式之一。运用教材理论分析解读现实问题,可以使稳定的教材转化为灵活的教学,使抽象的教材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内容,使课程与社会之间形成持续的良性互动。

(三)拓宽教学场域,丰富教学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种大思政观为我们拓展思政课的教学场域指明了方向。“在课堂上讲”与“在社会生活中讲”,既是思政课不同的教学场域,也是思政课两种不同的课堂形态以及教学形式。课堂、校园、社会,都可作为思政课传播马克思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场域,教师可借助大思政观创设思政课良好的社会生态,拓展课程的运行空间,使课程与社会形成良性的对接和互动。但“大思政”不是一味追求教学空间的“外延式扩张”,它更强调围绕思政课规定的教学体系开展“内涵式拓展”。课堂仍是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社会大课堂则是必要的有益补充。此外,教学场域和教学形式有着密切的关联,教师在不同的教学场域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因此随着思政课从“课内教”向“课外延”,教学形式必须及时予以调整,运用实践教学、沉浸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形式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不能忽视网络这一重要的空间。网络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重要的教学场域,在大思政格局下,除了在技术层面加强网络信息传播、开发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外,思政课还需要将教学延展到网络虚拟空间,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四)健全评价体系,回归价值目标

评价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课程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课程评价需要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来确定。高校思政课的价值目标决定了对思政课的评价应从大学生思想、心理和综合素质经过课程学习后的变化出发,构建一个系统全面、多元化、全过程、全方位的课程评价体系,“考查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质、对基本理论和方针原则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用正确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进行实践的能力。”大思政观下,三全育人格局的构建将有利于构建系统的课程评价体系。首先,思政课教学评价可引入全主体参与,教师自评、学生评教、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共同体中的一员,他们将从不同角度和立场来观察和评价课程的实效性,为课程评价提供丰富、全面的信息。尤其是社会评价,更能反映课程的育人实效。其次,思政课教学评价可综合学生的理论学习成绩与实践活动成绩,全方位考察课程育人的成效。最后,思政课教学评价还可将短期效果与中长期效果相结合。短期效果评价周期较短,主要通过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反映。中长期效果评价周期较长,需要对学生全部大学期间持续跟进,甚至需要在学生毕业后向用人单位了解,获得反馈。相对而言中长期评价更接近思政课的价值要求。总之,借助大思政观有助于我们丰富和完善思政课的评价指标和体系,使其更加多元化、合理化,从而更好地发挥课程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使教学回归育人的价值目标,实现课程实效性的提升。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课是一项铸魂育人的系统工程,课程实效性的提升不仅关涉课程建设,更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不能急功近利,需要我们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在这一过程中要处理好道与术的关系。道乃原则理念,只有遵循正确的原则理念,才能把握方向,实现成功。术乃方式方法,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实现目标,将教学改革转化成育人成果。在大思政观的引领下只有同时进行道与术的变革,既要明道,还要优术,兼修并举,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