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杨宏发: 用生命诠释医者仁心
杨宏发, 中共党员, 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 第二临床学院教师, 是湖南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 获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抗疫先进个人”“2020 年度湖南好人” 等荣誉称号。 2022 年 8 月 22 日突发心源性猝死, 年仅 37 岁, 被学校追授为首位 “南华楷模”。《湖南教育快讯》 专题号召向杨宏发同志学习。 作为医生, 他把病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用专业知识和实际行动支援抗疫, 是抗疫一线的 “最美逆行者”, 是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 “白衣天使”, 是党和人民的 “忠诚卫士”; 作为教师, 他用自己的“逆行” 向学生作出了示范, 把课堂搬到抗疫战场, 引导学生做不愧于时代的好医生。 杨宏发的先进事迹在人民日报、 人民网、 中新社、 湖南日报、 澎湃新闻、 红网、 Vista 看天下等媒体报道, 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与杨宏发相关文章阅读量超 100 万、 相关视频播放量超 100 万, 微博相关话题关注量达 550 余万, 数百万网友在网络上自发悼念, 留言痛惜。
二、刘江华: 有温度和情怀的医学教育者
刘江华,中共党员,附属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学院)教授,主任医师,教育部高等学校临床实践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从教从医 29 年来,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育教学、医疗科研、党建管理工作业绩显著,贡献突出,影响力大。2022 年获“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 他主持医患沟通教育研究,创建并推广应用“四位一体”医学生医患沟通评价体系,为构建新型医患关系,赋能健康中国建设做出有益探索;推进医教研协同育人,组织临床学院创建国家首批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住培重点专业基地、国家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等优质平台,培养了大批优秀临床医学人才;坚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打造立德树人典型样本,所取得成果和经验在《人民论坛网》《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和国家治理高峰论坛交流。
三、李望秀: 改革创新的教学能手李望秀,中共党员,计算机学院副教授。 教育部在线研究中心智慧教学之星,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能手,湖南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智慧树共享课名师,南华大学教学新星,“优教无类”党支部书记名师工作室负责人。 以“建好一门课、上好一门课”为目标,长期致力于信息化环境下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探索,主讲的线上一流课程《平面图像处理》全国学员超过 25 万,2022 年获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全国数字艺术创新大赛(教师组)二等奖;团队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获湖南省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一等奖;2022 年在智慧树网、 北京理工大学、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多所教学单位分享教学经验。 曾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和最佳技术实现奖、 全国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两次获得湖南省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 在湖南省课堂教学竞赛、 微课大赛中均获一等奖, 获湖南省首届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四、徐正华: 潜心治学的创新创业导师
徐正华, 中共党员, 数理学院副教授, 博士, 硕士生导师, 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点负责人, 主要从事图论应用和核安全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 2022 年, 指导研究生获得第八届 “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生大赛创意组/高教主赛道湖南省金奖, 进入国家决赛, 并获得 “湖南省优秀创新创业导师” 荣誉称号; 指导研究生获得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湖南省二等奖; 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第八届统计建模竞赛本科组省一等奖, 研究生组省一等奖; 指导本科生获得 “正大杯” 湖南省选拔赛二等奖, 指导的本科生建模队队员李楚豪同学被保送为清华大学直博生; 指导研究生连续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际发明专利授权。 获评 “南华大学 2022 年最受学生欢迎教师” 荣誉称号。
五、郑宇: 纾难解忧的网红 “宇哥”
郑宇, 中共党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学校团委副书记。 从事心理工作 18 年,2018 年创办 “宇哥” 工作室, 利用大学生常用的新媒体平台, 以更易于大学生接受的话语体系和传播方式, 为学生解决思想心灵困惑, 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指导,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 目前, 郑宇老师微博粉丝达 35000+、 抖音粉丝 5700+、 微信好友 5600+、 QQ 好友 5000+, 贴吧粉丝 1600+, 发表网络作品 8000+, 平均每天答疑解惑约 30 人次, 是学生心里的 “网红”。 2022 年,“宇哥” 工作室增设直播功能, 运用抖音、 公众号等平台开展生命教育、 大学适应、 恋爱心理、 疫情背景下校园生活心理调适等多项专题访谈直播活动, 得到学生广泛好评。 近 3 年来, 近 3000 名同学在郑宇老师的指导下, 矫正思想, 调适心理, 顺利完成学业, 奔赴祖国各行各业。
六.科研育人: 培养 “顶天”“立地”“核” 人才核科学技术学院坚持在本科生中将科研育人作为全员育人、 全程育人、 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 以科研项目驱动创新能力培养, 以专业导师制推进因材施教, 以 “两室两器一堆”(标准放射化学实验室、 氡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先进磁约束聚变仿星器、 南华加速器科学装置和数字化反应堆) 支撑高端核学科人才自主培养, 紧密结合学科特色开展科研和教育工作, 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的有用之才, 走出了一条人才培养的科学发展之路。 近年来, 培养的本科生在 《核动力工程》《核技术》 等核科学与技术领域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 其中本科生冀南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国科技卓越期刊 《核技术》 上发表题为 《基于自适应 RBF 神经网络预测堆芯热工水力参数的方法研究》, 被列为 2022 年第 9 期封面文章。 近 20 名优秀本科生被保研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山大学等国内著名 “双一流” 大学。 2022 年 1 月 3 日, 中国新闻网以 《南华大学科研育人硕果满枝 教学科研两全其美》 为题予以报道。
七.组织育人:基层组织力护航学生全面发展
护理学院涉外人文护理学教研室与社区护理学教研室党支部以党建制度强基,以“三会一课”固本,以仁爱文化铸魂,以榜样标杆聚心,促进教学、科研高质量发展,于 2022 年 2月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项目。 该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 1111 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努力学习、奋发有为,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涌现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南好人”、南华大学“最美大学生”、南华大学“芙蓉学子·道德风尚奖”获得者;在 2022 年第十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共获 1 银、2 铜;研究生在 JCR 一区刊物《FRONTIERS IN IMMUNOLOGY》(IF:8.786)发表文章;在湖南省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女子 800 米银牌。
八.实践育人: 医者精神护佑人民生命健康
衡阳医学院建立“实战”育人机制,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思政体系建设与思政资源建设相辅相成,在课程实践、临床实践、创新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培养和彰显“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 2022 年,衡阳医学院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附属南华医院入选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3 个团队 6 名志愿者在湖南省 2022 年青年志愿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七彩假期”志愿服务项目评比中受表彰。 周煜中同学获评“向上向善湖南好青年”,向悦同学获评“湖南省优秀共青团员”。 在 2022 年疫情防控中,300 多名师生主动请缨,为一万余名被封控师生提供志愿服务10 余天;1000 多名临床专硕学生坚守临床一线,相关事迹被央视报道。
九.管理育人: 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
学校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的重要指示精神,科学修订博士、硕士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生培养体系,狠抓生源质量和学位论文质量,强化研究生质量工程与学科竞赛,把牢研究生入口和出口关,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2022 年,学校成功增列为教育部“科研项目”博士专项计划高校,成为湖南省唯一获得该项计划的省属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力进一步提升;学校获批省级研究生精品示范课程 10 门,省级高水平研究生教材 2 部,省级优秀专业案例 10 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创新基地 7 个,居省属高校前列;研究生学科竞赛获奖创新高,斩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 17 项,省级学科竞赛奖 143 项;学校在湖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中取得佳绩,学位论文获优率达 100%,其中省优博 3 篇,省优硕 44 篇,同比增幅达 150%和 200%。
十.国防教育: 守正创新锻造时代新人
学校深入落实中央军委印发的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 紧紧围绕服务国家人才培养、 服务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目标,创新加强国防教育。 开设 《军事理论与训练》 课,定期组织学生赴烈士陵园、 革命旧址、抗战遗址等地缅怀革命先烈, 厚植爱国情怀; 每年组织近万名新生开展军训工作, 得到省军训检查组的表扬; 2022 年承办衡阳市大学生征兵工作启动仪式暨征兵工作宣传月活动, 学校全年义务兵入伍总人数 135 人, 其中毕业生 58 人, 总任务及毕业生任务完成率分别为 132%和 112%。 学校常设近 300 名同学组成的预备役大队及退伍大学生协会两支学生国防教育骨干队伍, 实行集中住宿、 集中训练, 军事化管理。 2022 年, 35 名退伍大学生获得 “成才报国奖”, 预备役大队和退伍大学生共 8 名同学获得 2023 年研究生推免资格; 选拔的 180 名预备役大队队员和退役大学生在雨母校区疫情防控工作中不畏艰难,出色地完成了抗疫任务。 近年来, 近 600 名骨干分布在祖国各大战区、 国防单位服务国防, 保家卫国, 成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