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门前广场横卧着一块醒目的刻石,石面从右向左镌刻着古朴大方的四个篆书大字“斯文在兹”,左侧落款“东北师范大学己丑选堂题赠”,下刻印章“饶宗颐印”。困学勉行,止于至善,斯文在兹,薪火相传,图书馆门前的刻石有着独特的背后故事。
“选堂题赠”,选堂即为当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饶宗颐(1917-2018),广东潮安人,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中国学术界曾先后将其与钱钟书、季羡林并列,称之为“南饶北钱”和“南饶北季”。饶先生还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艺术系伟伦讲座教授以及中国文化研究所顾问,西泠印社社长,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校名誉教授。
“斯文在兹”语出《论语·子罕第九》:“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后人将之总结成为“斯文在兹”,意指文化和知识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朱熹注云:“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斯文”即“道”,孔子赋予了“斯文”极高的内涵,“斯文”也成为了中国历代文人的最高追求。清朝光绪皇帝曾御赐孔庙“斯文在兹”牌匾,赞美孔子坚决维护正道,继承传统文化的贡献,可见“斯文在兹”在中国古代是评价极高的赞美之词。
“斯文”是大学的内在精神和灵魂。回顾东北师范大学七十余年的校史,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词作者公木(张松如),作家萧军、吴伯箫,文学史家杨公骥,语言学家孙常叙,历史学家李洵、丁则民、林志纯、朱寰,教育学家陈元晖,音乐家马可、吕骥,病理学家白希清,数学家张德馨,核物理学家王琳,地理学家丁锡祉,鸟类学家傅桐生,中科院院士、生物学家郝水,新中国学校体育创始人之一杨钟秀,大型团体操编导艺术家杨瑞雪,“红色理论家”郑德荣等著名学者,都曾经工作生活在这里。他们卓然坚守、传承“斯文”,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并且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2009年是为农历己丑年,饶先生为我校题写了“斯文在兹”横幅,表达了他对学校深厚历史文化的肯定和激励后学的希冀。饶先生书法原件现保存在图书馆丛碧轩展室中。先生的题字刻石已经成为东北师范大学校园的美丽风景和校园文化的标志之一,每年毕业季,即将离开学校的学生都要在此与“斯文在兹”合影留念。
饶先生题字时虽已92岁高龄,运腕行笔仍淋漓痛快,人天凑泊,以隶书的笔法用篆书的结体出之,浑朴高古,韵味天成,即使刻在碑石上,亦不失其端庄凝重。饶先生主张“学书历程,须由上而下。不从先秦、汉、魏植基,则莫由浑厚。所谓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作为金石学家、考古学家、文字学家的饶宗颐在对上世纪出土发现大量的金文、瓦当、汉简、木牍、封泥、楚缯等上古书法文物做学术研究的同时,长时间沉浸其中,在艺术上花很大的气力心摹手追。他说:“新出土的秦汉简帛诸书,奇古悉如椎画,且皆是笔墨原状,无碑刻臃肿、断烂之失,最堪师法。触类旁通,无数新蹊径,正待吾人之开拓也。”广泛的接触与“贪婪”地吸收学习,使饶宗颐精于甲骨篆隶,而其隶书又时有章草及北魏笔意,甚至化篆入隶,古意盎然。饶先生在书风取向上效法明清诸贤,没有迷信阁帖,而是自觉涉猎碑板、篆隶书法,进而潜心碑体行草,倡导雄强书风。他善于从明清诸家中汲取营养,深得各家三昧。先生的书风与其秉性相合,书品人品,妙合为一,殊为可贵。
饶先生选用“斯文在兹”四字题赠东北师范大学意蕴深远,既是对东北师范大学以往取得的学术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东北师范大学赓续文脉的期许,勉励着广大师生在为人、为学、为师三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追求“斯文”,体现了东北师范大学“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理念。先生的题字刻石立在校园内,时刻提醒和勉励着东师人弘扬“强师报国,求实创造”的东师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已有浩瀚书海,斯文在兹;定当勤学善问,慎思笃行。让我们赓续文化血脉,共同创造东师的美好未来!
(本文为我校网络思政培育项目成果展示。文字由教育务处张翕然、郭梦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