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力”是对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是记者职业精神的具体体现。在万千记者队伍中,我们是这样一支队伍:我们正青春、意气风发,我们年轻但不舍昼夜,我们虽然身处校园却踏遍大江南北,我们是校园新闻战线上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我们就是校园媒体人。
在一次次对优秀人物的访谈中,我与有趣的灵魂相遇、对话;在对校园热点的记录过程中,我尽力讲好每一个农大故事,传递最真挚的农大“好声音”。记者工作让我在大学生活中找到了归属感,让我对校媒的工作定位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里,我们服务师生,收获成长,不忘初心,勇往直前。我作为一名学生记者,心中无比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新闻记者。
这几年时间里,有过欢笑,有过泪水,也想过放弃、逃避,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段校媒历练我一路披荆斩棘,不断成长。我的性格最初有些内向,很少主动与他人打交道。犹记得第一次出任务时,我畏畏缩缩,不敢开口采访。在学长一再的鼓励下,我迈出了采访的第一步。而后的记者生活,我开始主动接任务。在采访中,我被后勤水工李德贵师傅默默奉献的精神所感染,被已是耄耋之年的老教师、老专家们,他们退而不休的精神所感动。我从当初一个采访都会有些紧张的学生记者,到现在可以独立面对不同人物进行采访撰写;从最初的不主动与人交谈到现如今敢于站在讲台上,面对着新生对他们进行一场又一场的培训;从有些害怕被老师注意,到主动站在老师面前毛遂自荐,主动开口说希望自己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任务、站上更大的平台。这段的校园媒体经历对我的影响和帮助无疑是巨大的。
在校园媒体工作中得到的锻炼,除了性格改变还有各种知识技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作为一名学生记者,脑力和笔力是做出好新闻不可或缺的能力。《礼记·中庸》中有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稿件的成形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前期的资料查询、采访稿准备,在采访后又要进行录音和信息整理,个人初稿的写作完成后再迎来多人稿件的融合,才能面见老师然后进行正式修改。为保证得到的资料可用且有用,为避免采访途中闹出一问三不知的笑话,在前期的提纲写作过程中需要查找的资料不可谓不多。我在不断实践中了解到进行人物采访之前需要去查找相关对象之前的报道,了解人物成就和相关经历介绍,在写作途中学会留意故事和描述不能只从单方面切入,要努力把采访对象的形象丰满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有温度、再有温度一些。写稿就像匠人琢玉,非一日之功可成。在进行录音整理时,我修炼了提取关键词与抓亮点的功力;在做初稿工作中,我锻炼了自己主动查资料、不断学习的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的修缮工作,磨练了我的耐心、锻炼了我的笔力。把培训当中的理论知识一遍又一遍地付诸实践,深刻体悟到何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校园媒体工作的日子,是一段充满温度和快乐的成长时光。自己朋友圈像是湖面的涟漪一层层得到了扩大。我在采编部遇到的朋友们,大家都各有优点,无一不是和璧隋珠。有的朋友随性温和,她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告诉你,采访他人不必用那么正式严肃的开场白、来一场你问我答的追逐战;有的朋友穿梭在信息世界的海洋里找出各种类型的资料,告诉我如何去落笔、可以拿哪些东西做学习与参考、什么地方可以再优化;有的朋友活泼开朗,主动与我分享她生命中的趣事和经历,那些生活态度和爽朗笑意感染我也激励我。他们的经历丰富了我的经历,他们的态度改变了我的态度。而指导我的老师们,在培训当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生活当中给予关心和问候,节假日的互相祝贺像是冬日透过云层的一缕暖阳,在各种稿件任务中耐心指导,携手共进。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因为有了校园媒体这个平台,我看到了比平日里更高的天空,我深知,记者工作向来不是飘絮,而是要根扎在土里、落脚大地、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我们的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地走出来,我们的每一件事都要用双目去观察出来,我们的每一次立意都要头脑风暴出来,我们的每一篇文章都要用双手书写出来。
纪伯伦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一是创造,一是传播。”而记者在同时做这两件伟大的事。我很感谢校园媒体的成员们带着我一起奔跑,感谢记者这个工作让我生活在感动和温暖当中,时光的流淌虽然无声,学生记者的成长却伴随着那些在纸张上绽放的文字,仿佛生发出花开的芬芳,记者、文字,那是不竭的生命。岁月向前的齿轮从不停止,出发的号角一直吹奏,记者的成长之路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