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兰州大学 - 《兰州大学报》

【我们这十年】十年奋进路 回首满园青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学院建设成就综述

2022-12-23     浏览(138)     (0)

(上接1版)量、追求卓越”为人才培养工作主线,做好“新文科”背景下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不断创新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机制,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立足专业特色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坚持以文载道、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形成人才培养新气象。

培养方案与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制定“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建设方案(中国语言文学),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模式改革,加强名师队伍建设,完成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制定汉语言文学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建设质量标准。实施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方案、本科专业建设负责人制、本科生导师制,建立“专业核心课程”“经典导读课程”“前沿课程”三大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成效逐渐凸显,建成甘肃省一流课程2门、校级特色课程3门、校级慕课2门、人文通识课程18门、跨学科课程3门。

多措并举搭建人才培养平台。积极促成学科优势向专业优势转化、人才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科研优势向课堂优势转化。通过本科生科研兴趣小组、学术活动月、暑期学校课程、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培养本科生的专业素养,通过博士生学术沙龙、学会年会、前沿讲座、“创新之星”项目等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结项数量与质量明显提高。发挥专业导师、科研兴趣小组导师、朋辈导师等多向度功能,学院的科研创新氛围更加浓厚。

通过“强基筑梦”行动、“三走进”工作、“校友导师”计划等,不断深化具有专业气质的“读、写、吟、拍、演”第二课堂活动,深入推进“三全育人”工作。举办“慧瞳杯”摄影短片大赛、“萃英文学奖”“艺荒文学奖”“国学经典诵读大赛”等大型赛事,助力校园文化建设。“研学集萃”“文院撷英”

“强基英华”等新媒体育人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特色人才培养“焐热”冷门绝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古文字学方向)首批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是西北地区具有古文字学方向“强基计划”招生资格的唯一高校。强基班的特色人才培养聚焦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与甘肃简牍博物馆合作,构建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全面合作体系,积极探索“强基计划”古文字学“专”与“通”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读简班”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受到新华社等媒体关注。

学生获得重要国际国内奖项。本科生作品先后在蒙特尼哥罗国际电视节、全球华语大学生影视奖、北京大学生国际电影节、“潇湘情·中华韵”海峡两岸诗词大赛、“聂绀弩杯”全国大学生诗词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视友杯”等国内外竞赛中斩获奖项。研究生获甘肃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19篇,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全国微课大赛中获得佳绩,专业学位实习学生获“最美汉语教师志愿者”“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歌曲作者”“孔子学院先进个人”等殊荣。

提升队伍建设新内涵

激发学院内生动力,提升师资内涵发展。学院通过“稳、培、引”的方针,着力于学术骨干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现有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38人,专业学位导师36人。兰州大学“萃英学者”4名,兰州大学二级教授3名,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获新世纪优秀人才称号2名,获“宝钢优秀教师”3名,获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计划特聘教授1名,“甘肃省优秀专家”1名,入选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5名、甘肃省领军人才2名。

学院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教职工思想政治、师德师风教育深度融入各类教学科研活动,通过教职工大会、导师培训会、科研辅导会、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等多种途径,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院教师获甘肃省“园丁奖”,兰州大学“师德标兵”“巾帼标兵”、兰州大学“我最喜爱的十大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培根铸魂育新人,坚守奋斗续新篇。学院建立教师传帮带机制,落实研究生导师责任制,实施“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常态化开展教学观摩与教学技能比赛。青年教师队伍成长迅速,势头喜人。2名教授获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计划青年学者荣誉称号,1名副教授入选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1名教师获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兰州大学隆基教学新秀奖、兰州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文科组一等奖、兰州大学“课程思政”比赛一等奖等。

十年来,学院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引进优秀青年博士、博士后、副教授、教授共16人,外聘高级专家6人,队伍建设整体获得内涵式提升。涌现出3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建成4个有影响力的科研创新团队,一批青年学术骨干茁壮成长,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知识结构广、功底扎实、有朝气活力、有学术引领力的教学科研队伍。

科研发展进入新层次

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加强有组织科研,实现国家级重大项目立项的“零突破”,各类纵向项目立项率均有显著提升。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和滚动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一般项目等25项,教育部后期资助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7项,国家语委、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项目7项,甘肃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1项,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30项。

科研团队人才层次有了新提升。国家级和省级重大项目在科研团队、科研平台、科研成果、科研创新引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研究在一流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获得显著提升。“丝绸之路艺术学”“丝绸之路审美文化学”等特色学科方向产生了系列标志性科研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力。

跨院、跨校、跨国科研合作成效显著。通过内聚外引,成立兰州大学国学研究中心、兰州大学丝绸之路艺术研究与国际交流中心、兰州大学语言接触研究中心、兰州大学丝绸之路文化互通研究中心、兰州大学青少年文化研究中心、兰州大学文艺评论中心等科研平台。科研成果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4项,其他各级各类奖项31项。

建成服务社会新高地

学院充分发挥地缘与专业优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主线,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打造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新高地。

学院借助学科优势,推动甘肃省深化“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与合作对策研究”与“甘肃省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参与甘肃省“十四五”文化建设规划的制定工作,撰写的多项研究报告获得甘肃省委领导批示。与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心开展跨校合作,服务甘肃文化建设。

获批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基地聚焦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在白银市景泰县,甘南州合作市、迭部县,定西市通渭县,临夏州东乡县等地开展“推普脱贫攻坚送教下乡”“送经典下基层”等系列活动,覆盖4500余名中小学师生及家长。基地探索出面向基层学校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培训的有效模式,共培训包括甘肃、内蒙古、四川、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省区776名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系列活动成为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新样板”,受到新华社、人民网、中新网等媒体关注。

建成甘肃省委宣传部与兰州大学共建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为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深入传承黄河文化基因、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库支持和学术支撑。

开创学术交流新规模

秉持开放办学理念,学院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主办或联合主办各级高水平会议、赴国外开展课题调研、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方面获得较大进展,开创出学术交流新规模。

十年来共举办“敦煌文化与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等6场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举办“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电影剧本和典型人物形象评选与表彰大会”“全国重点大学中文发展论坛第21次会议”等50余场国内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500余场。

与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人文学院签订合作协议,与苏里南大学孔子学院共建实习基地,与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安特卫普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累计赴海外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379人,任教国家达33个。学院国际化办学能力获得较大提升。

校友工作打开新局面

成立兰州大学北京校友会文学分会。校友捐款设立“云峰”关爱师生成长基金、92中文“艺荒”奖助学金、95中文爱心基金奖助学金,以校友为主体举办“兰州大学110周年校庆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90周年校友北京恳谈会”“兰州大学110,周年校庆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90,周年发展论坛”“兰州大学92中文‘艺荒’奖助学金启动仪式暨文学院知名作家校友论坛”“兰州大学北京校友会文学分会成立大会暨中文学科建设研讨会”“兰州大学戏剧影视文学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兰州大学110,周年校庆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研讨会”“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十周年发展论坛”等重要活动,受到校友广泛好评。

十年奋进路,回首满园青。十年来,文学院在学校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全体师生、校友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与学界同仁的关怀帮助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办学成绩受到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凤凰网、中国教育在线、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兰州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部署与建设方案,文学院依托中文学科长期的历史积淀与学科优势,将进一步坚持目标导向,突出内涵建设,守正创新、开拓进取,按照“一流”目标努力奋进,力争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迈上新台阶。(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