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启程,开往春天的农大号!

媒体持续关注我校服务农业强国建设

2023-02-15     浏览(337)     (0)

农大师生积极服务农业强国建设,推广农业新技术,助力乡村振兴。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持续关注农大师生实践,报道农大在河北、甘肃、海南等地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农大师生正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服务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


◎《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多次报道农大师生服务农业强国建设。

本报讯  新春来临,农大师生并没有停下脚步,在云南大理、山西灵丘、海南三亚……师生们积极行动起来,深入田间,走进农家,用双脚丈量祖国的大地,用双手托起泥土的芬芳,为建设农业强国、助力乡村振兴作出属于农大人的贡献,树立农大人“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的良好精神状态。农大人的实践也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首都北京及河北、甘肃、海南、云南等地方主流媒体的持续关注。

2 月 10 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在“青春在一线飞扬”专栏以“中国农业大学推广农业新技术助力乡村振兴”为题,报道农学院教授王小芬带领研究生程小倩、陈娇月和本科生张芷若在山西省灵丘县推广农业新技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十年来,校地合作共建实践教育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等,带动大批农大学子扎根乡土,助力当地脱贫致富,打造以有机旱作农业为支撑的乡村振兴产业。2023 年以来,《朝闻天下》已三次关注我校。

1 月 29 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联播》在《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专栏播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报道,报道全国的农业工作者在天南海北开展工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作用,其中就采访了农学院李自超教授,他正在海南三亚,做大规模的水稻抗旱筛选鉴定工作。

除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也持续关注我校,并给予头版报道。2 月 3 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以“中国农业大学古生村科技小院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洱海更清乡村兴”为题,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福锁带领团队扎根云南省大理市洱海边的古生村,探索洱海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新路径,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

在河北曲周,非洲籍留学生来到曲周实验站,开展春耕农业科技实践活动。留学生们结合学科理论专业知识,扎根春耕生产一线开展农业科技研究,指导当地农民积极开展针对性麦田管理。2 月 3 日,新华社发表视频报道“全球连线|非洲留学生在中国乡村感受春耕生产”,报道留学生们的社会实践。2 月 7 日,《人民日报》再次以“‘中非科技小院’助力非洲农业发展”为题,报道“中非科技小院”的故事。

当日,《北京日报》也以“小技术带给坦桑尼亚大丰收大营养”为题报道了我校李小云教授团队在非洲开展农业合作的故事。

在中央主流媒体纷纷报道农大师生服务“三农”的同时,河北、甘肃、海南等地方媒体也投来了关注的目光。

春节前,我校在河北涿州建设的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正式通过竣工验收。《河北日报》的报道指出:“该项目是河北省唯一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后将推动人类心血管疾病诊疗、模型创建、新药筛选的跨越发展,有利于人民的安康。”

寒冬腊月,甘肃临夏百益亿农国际鲜花港的智能温室里,百万株不同品种的玫瑰竞相绽放。这个坐落在临夏市枹罕镇青山脚下的花卉生产基地,平均每天有 20 万枝优质级鲜切玫瑰走向全国。《甘肃日报》报道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在鲜花港正式挂牌成立的好消息,“双方将加强科学研究,探索形成‘理论同学、平台共筑、成效同享’的协作新局面,带动临夏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推进临夏市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现代化发展。”

1 月 27 日,海南崖州湾科技城国际玉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景象”。《海南日报》报道说,该中心是中国农大助力“南繁硅谷”建设、推动种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南繁科技城重大科研平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成为集玉米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应用研究以及技术成果转化为一体的高水平国际化综合性研究平台,打造国际玉米种质资源交流中心,助力“南繁硅谷”成为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近期,《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经济日报》以及山东、陕西、云南等地主流媒体也报道了农大人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故事。

人勤春来早,开往春天的农大号早已在路上,农大师生正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服务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在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过程中勇作先锋。

(刘铮、何志勇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