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海洋大学 - 《浙江海洋大学报》

记者 记得

2022-11-20    

这篇文章描述了学生记者在校园中的工作,他们用笔记录校园故事,探索新奇事物,传递时代声音。他们坚守初心,不断追求真实,以笔为刀,勾勒校园形象。校园媒体不断发展,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提高,不变的是他们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他们书写海大故事,传播海大声音,永远对变化的世界跃跃欲试。


 

他们总是第一时间抵达现场,最后一刻悄然离席;他们用大大小小的媒体器材,共同写出了一篇篇直抵人心的校园作品;他们以笔为刀,勾胸中沟壑,以文为介,落纸上烟霞;他们探索着世界的新奇,传递着时代的声音。他们是校园风云的观测者,是校园活动的见证者,更是校园形象的推动者。他们是——校园记者。浙海青年们执起热爱之笔,蘸着思绪研磨的墨,开阔创新的路,勇毅前行,一笔一划勾画着海大的故事。

118日,这是一个属于所有记者的节日。在第二十三个记者节,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到记者们的身上,记者记得,记者值得记得。

青年退思补过 志学精进不休

他们穿梭在每一个现场,执着于每一项报道,不只是因热爱,更是为那份责任。可现时代流量至上的声音亦不断冲击着记者们的初心。全社大会中,学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利明就如何更好开展新时代新闻工作这一话题时强调,新闻工作者需要对自己产出的内容而负责,不能一味追求阅读量而随意放弃一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我们媒体人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对内要坚定“四个自信”,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越是艰险,越向前”校园记者们在心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用一篇篇新闻作品,让人们感受那些刻骨铭心的时刻,是学生记者不变的目标。冬天已至,春光不远!为抵达新闻最核心的价值,为描绘文字所流露的真实,校园记者们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方向,不断思考创作主旨,不停钻研落笔之果。沉下去,向前走!去伪存真、拨云见日。

在全媒体时代,最重要的是记者的综合能力。全媒体记者需要掌握写稿、摄影、摄像、非线编辑,甚至出镜报道等复合技能。鸥讯社指导老师沈家迪在校园媒体交流讨论会上如是说到。全媒体记者不应该只是一个记录者,更应该是一个传播者,所以也需要了解传播学的知识,要有用户思维、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的运营能力。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听完各方校园媒体负责人的发言后,各校媒成员先后进行了经验分享,交流互动,渴求着知识的熏陶。“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守望公平正义”是记者们亘古不变的理想,为此,学会反躬自省、努力拼搏奋进,是我们的声音,亦是时代的声音。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长路携手,来日方长”,退思补过,是他们的主旋律;精进不休,是他们的拼搏志。记者们以“脑力”思考真实,以“脚力”追逐事实,凭“笔力”表达落实,朝着心中所爱不停向前,不断的内视反听,参与到更多的实践创作中去。秉持客观,追寻真理,不断追寻,不停向前,去“靠近光,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与时代共鸣共振!不负行囊与梦想。

怀赤忱守初心 踏荆棘凌绝顶

他们说:“因为热爱,不断坚持做好学生记者。”沐浴阳光,跨越世俗,慧眼挖掘新闻。是原野里踏尽泥土的热情,是会议席旁不停笔的坚持,是落实到标点符号的执着。学生记者,永远在路上。热爱,足可抵万难。

十月初秋仍暖,记者培训会也如约到来。在会上,宣传部杨潇航老师带领同学们更加细致地了解了新闻稿件的写作方向与方式,并细心解答了讨论过程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他表示,作为青年新闻工作者,我们更应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时刻秉持正确的价值观,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笔下的报道要贴合实际,反映当下,充分担起新时代学生记者的责任。A21海科(星颉)张思远同学也在培训会上分享到,既然选择了一个陌生的身份,就意味着要面对许多陌生的事情。作为学生记者,他从不畏惧险阻:“学生记者,要真心实意,平等对话,牢记记者的初心使命。”

用帧帧画面记校园风景,提生花妙笔写下重要新闻,举金声话筒采风云人物。第二十三个记者节,学校专访了许多校园新闻工作者,聆听了他们的声音。在记者节特辑视频中,他们回忆起初次准备的紧张,讲述采访时遇到的困难,分享拍摄时的阻碍,脸上总是带着笑意,他们真诚地表达对记者这个身份的热爱。现鸥讯首席文字记者苏诗莹同学表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记者,不光是个记录者,更是传播者。我们记录着这个时代,传播着世界的声音。”常言道有闻必录记者心,从发现日常中的小美好并将其记录下来,到聆听世界声音,发表真知灼见。站在舟山浪尖,才情与热爱在怀,学生记者,诉说着他们的故事。

不忘初心,谈及为什么会选择成为学生记者,前鸥讯社成员郭欣硕同学给出了心里的答案,“文字本身并不是冷冰冰的,它饱含着温度、承载着态度,蕴含着希望。”握着笔,青年记者的身份,不再只是学生,更是探索未知,揭开真相的战士。提起相机,举起话筒,从此咖啡随身,日夜兼程。恰是热爱,激励我们;恰是责任,打磨我们。”

  记者的脚下有多少泥土,笔下就有多少真情,报道就有多少力量。学生记者,无惧任何挑战,不怕挫折与蹉跎,始终不忘初心,为热爱发声!

当立潮头发声 且看青年敢言

扬时代之风帆,以善言明理,以敢言足志。在10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青年强,则国家强”,浙海青年以此为契,开展了云集响应的记者沙龙。浙海师生共同聚焦二十大召开,进行了群情激昂的交流与座谈,这次沙龙恰恰诠释了“语言有确凿的力量”,也是他们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回顾与总结,同时进一步激发了新闻工作者的激情和斗志,鸣出了青年之声,更奏响了二十大之歌。在沙龙现场上,A20电气1董真同学表示,作为学生记者,从一名传播者成长为一名坚守者,采编学校的各种会议、校园文化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学会思考,还在于会表达,善表达。所见真,所知深,自然所言善。

日月明朗,在追梦路上,拥前代之光,落今朝锋芒。如B20历史陈杨泽轩同学所言:“在百年以前,少年,青年,就是国家未来的希望。自然,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的未来,依然要靠我们青年,也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敢于发声,是青年的我们作为后浪之前潮,对于时代日上的响亮回应,这是对于你我,对于前辈,对于时代寄予青年希望的应有报答。”学生记者,勇立时代潮头,喜迎二十大,共迎新时代。时代所向,进而敢言,以善言明理,以善言立体,敢言责任者,方可描绘理想与希望的时代画卷。

本次记者沙龙不仅是海大校园文化的巡礼,更是对百年大党文化的传承。作为校媒记者,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敢于发言,勇于发声。吾辈青年沐浴在前代的精神,唯有用汗水浇灌希望,用实干笃定前行,踏步在这大有可为的时代,承继着前辈之光,向时代落笔我们今朝锋芒,方能用可为搭建有为的宏伟蓝图。

游学多彩舟山 赓续红色血脉

“海大学子看舟山”系列活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内核,弘扬红色精神,给予海大学子提供更加广阔的成长天地。

今年六月,海大学子兴致盎然地来到充满传奇色彩的蚂蚁岛。他们沐浴着暖阳,踏过青青石阶,穿过小岛街巷,抵达“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旧址。同学们排排端坐,求知若渴地望向将蚂蚁岛人民公社历史娓娓道来的思修老师,瓦片铺就的屋顶庄严而朴素,屋前的老树枝芽飘摇,乌黑与浓翠的交融,是沧桑历史与崭新篇章的碰撞。红色精神的传承需要更多的聆听者、传递者、宣讲者,而我们便是其中之一。如今,蚂蚁岛居民更是凭着“艰苦创业、干啃骨头、勇争一流”的精神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凭借实力书写了“向滩涂要地,围海造地”的豪迈篇章,更是给中国人民创业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次采风活动,海大学子走进海岛人们的生活环境,感受至纯至朴的奋斗理念,汲取红色精神食粮,凝聚奋进力量。

金风送爽的十一月,海大学子以饱满的精神和高度的热情参与了在南洞艺谷开展的户外采风活动。在那儿,有着舟山市首家以净零碳为主题的展厅,有着林间鸟鸣与欢笑同存的欢乐,有着海大人坚定的脚印。徜徉在山中水畔,用相机留下自然的相片,抬手落笔写尽秋的生机。艺术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生趣与野趣,达成了微妙的平衡。自然与人文相和,大家相谈甚欢。此次活动不仅促进社内和谐,更拓宽了海大学子的眼界。

不顾泥泞的困阻,不顾行囊的沉重,海大学子用双脚丈量风景,内视伏起的心灵。“民俗壁画和乡村气息给人一些灵感”,文创活动中心负责人屠泽豪表示:“未来我们希望能结合海大自身的海洋特色和舟山本土的非遗文化,推出有内涵、有新意的文创产品。”独创是最美的风景,陈旧的眼光感受不了任何新景象,海大人用新眼光捕捉新细微,关注推动社会进步的新思想、新人物、新经验、新问题,领悟时代风向,探索发展势头。

寒来暑往,我们洞见深蓝汪洋;春生夏长,我们书写海大篇章;秋收冬藏,我们点燃创新曙光。未来可期。校园媒体的设备不断更新发展,形式不断改变优化,内容不断创新提高,成就硕果累累,外部形势不断改变,而不变的是一代代校园媒体人的初心使命、责任担当。以天地为全景,以时代为底色,以我之青春记录祖国之青春,以我之奋斗传播人民之奋斗。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书写海大故事、传播海大声音。我们,是学生记者,我们永远对这变化的世界跃跃欲试。

文字:王昊秋 孙嘉蔚 俞舒文 谢家齐 区雅茵 卫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