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如何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科技创新的“关键词”?我校又将如何围绕这些关键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近日,我校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冉进财接受《徐州日报》采访,介绍了学校相关举措。
关键词: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冉进财表示,高校要充分发挥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和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重要作用,学校将着重从三点发力。
一是强化科技发展顶层设计,实施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培育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卓越科研组织谋划能力的战略科学家队伍,打造北京能源资源战略研究院等高端智库;持续对接国家战略和行业重大科技需求,实施重点领域科技攻关。
二是强化科技资源一体化配置,开展有组织、体系化科学研究。建立校内科技资源与校外科技资源、重大科研任务与科研平台、多学科与多单位“三结合”的联合攻关模式,完善学校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持政策,持续加大经费和资源投入力度,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战略性矿产开发利用、重大灾害防控、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领域开展项目前期培育,以项目培育带动项目突破乃至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三是突出高层次人才对项目牵引作用,依托大项目培育更多领军人才。充分发挥领军科学家的“头雁”作用,建立以重大任务为牵引的科研团队;强化科研育人和项目育人,鼓励青年教师进大项目、大团队,助力青年科技人才取得有较大影响的原创性理论成果或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培养、锻炼一批未来的领军科学家。
关键词:加强基础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
冉进财认为,加强基础研究,大学要坚持稳定支持、鼓励自由探索,坚持创新管理、营造良好氛围,强化基础学科发展,为能源资源领域前沿技术创新培育先发优势,增强科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
具体来说,学校将聚焦国家战略、区域和行业发展需求,不断夯实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根基;紧扣江苏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着力突破相关领域碳达峰关键技术与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具有较强原始创新能力、潜力的青年人才围绕国际科学前沿开展预研;重点支持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力学等基础学科的学术研究发展,加大资源投入建设江苏省数学应用中心;持续夯实技术科学基础,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瞄准新兴技术的科学问题与技术难题,构建大平台、形成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持续稳定支持一批前沿研究方向,打造承担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师资队伍,支持青年教师面向国家和行业需求凝练科学问题,开展自由探索,提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原始创新能力。
关键词:产学研深度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科研既需‘顶天’,更要‘立地’,科研工作的最终价值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冉进财表示,学校将持续加强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优化校企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精准对接,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校企共建研究院为抓手,培育组建一批科技创新协同体,引导企业在技术研发阶段投入资金、人力等各种资源提前介入,支持科研成果跨过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和“达尔文之海”。同时校企联合体将积极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展重大科技创新联合攻关,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深入推进技术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四链融合”,构建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与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开展重大成果转化。
(李悦悦 李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