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身处井隅 心向阳光

—《人世间》读后感

作者:■刘方圆    
2022-10-30     浏览(131)     (0)

文章介绍了小说《人世间》,讲述了梁晓声笔下普通中国民众在改革开放前后40年的生活状态和时代变革下的缩影,反映了普通人在生活中的艰难和努力,展现了勤劳的劳动者的力量。 该小说对青年朋友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理解人生的成长道路并非平坦笔直,时常伴有磕绊与坎坷。同时,这也是作者梁晓声最初的创作期望。文字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感谢梁晓声的《人世间》。


◎梁晓声作品《人世间》


2022 年初,伴随着电视剧《人世间》在央视的热播,这部由作家梁晓声撰写,曾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再次翻红,小说《人世间》 以生活在北方某省会城市“光字片”周家三代人的生活轨迹和人生变迁为视角,围绕周志刚三个子女周炳义、周荣和周炳坤的成长、生活经历展开叙述,为读者情景再现了 20 世纪 70 年代至 21 世纪初期前后跨越 40 年,中国社会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

从如火如荼的“三线建设”、轰轰烈烈的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到突如其来的国有企业转型改制、进退维谷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再到改革开放前后个体工商户雨后春笋般兴起、下海经商热潮,东北振兴战略中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反腐倡廉等社会现象再次激发起埋藏在读者内心深处的记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不同社会阶层在时代变革下缩影,折射出一段时代的印记和人民的悲欢离合,引发读者们对当代生活的反思与感悟,堪称一部中国式家庭史诗。

小说中,周家三位儿女个性迥异,大儿子周秉义与女儿周蓉自小成绩优异,高考恢复后,均考上北京大学,年轻有为的周秉义先后担任国营工厂的党委书记和市委书记,机敏聪慧的周蓉则成为一名大学教授,周秉义与周蓉虽常年不在家,却为父母挣足了面子和骄傲,是邻居茶余饭后聊天中“别人家的孩子”。哥哥姐姐的拔尖让周家的小儿子周秉坤备受压力,甚至有些“自卑”,但小说中对周秉坤的描写最多,他是母亲口中的“老疙瘩”,是酱油厂的领导曲老太的忘年之交,是“六小君子”的定心丸,是妻子郑娟的主心骨,故全家人都“得了他的济”。

他与妻子照顾因脑溢血瘫痪卧床的母亲,直至母亲康复;抚养外甥女至成人,并视如己出;接济、帮扶“光字片”的左邻右舍……周秉坤与哥哥姐姐对家庭观念和个人选择之间的选择差异也让读者们对“养口体”和“养心智”两种孝展开深刻思考和热烈讨论。读者从周秉坤平凡的一生看到了中国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缩影,日夜为生计奔波,看似庸碌无为,微不足道,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正如小说里写得那样,“也许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所谓人生,原本便是一个怎么办接着一个怎么办的无休止的过程”。

小说《人世间》对于新时代的中国人,尤其是青年朋友具有重要意义,成长在幸福时代的我们需要理解,人生的成长道路并非平坦笔直,时常伴有磕绊与坎坷;同样需要彻悟,勤劳的播种也不一定收获丰硕的果实,时常遭遇旱涝和虫害的打击;我们总希望事事如意,处处有鲜花开放,但生活的本质告诉我们,一帆风顺并不是人生的捷径,弥足珍贵的是即便我们身处井隅,经历人世间一切磨难、丑陋、痛苦后,依旧对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当然,这也是作者梁晓声最初的创作期望,“对上世纪 60 年代至80 年代的中国,现在的年轻人所知甚少。他们应该跨过认知上的盲区,了解父母那一代人的经历”。文字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感谢梁晓声的《人世间》,让读者在文字海洋里感受时代的洪流,从平凡人物的勤劳奋斗感受中国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

(此文是中国农业大学工会“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教职工主题征文活动获奖作品,原载“中国农业大学工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