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沙理工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报》

【青春展台】支教活动二三事

2022-12-11     浏览(152)     (0)


  “你可能只在他们小小的生命中出现一次,但他们会用一辈子记得你。”支教的故事,关乎成长,关乎陪伴。长理的学子们,组成了一波又一波的支教队伍,用爱心陪伴孩子们的成长。

  “种下希望的种子”

  “支教需要用一份真挚的情感去换取孩子们的积极反应。”在益阳桃江县大栗港镇铁锚村小学支教了半个月后,材料学院张胤严感受颇深。
  铁锚村坐落于丘陵上,村里只有泥路,买菜要到好几公里外的集市。村民热情,常常自愿帮做帮送。孩子们聪明善良,对世界充满着好奇。
  有一次,有个爷爷骑摩托车到校门口接孩子们回家时,连人带车翻入田中。受到惊吓、变成“泥人”的孩子们并没有埋怨,反而满脸笑容相互安慰。支教队几位志愿者连忙齐力帮忙,将爷爷的车推了上来。“那位爷爷的句‘谢谢’中饱含着感激之情,还有孩子们面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都让我动容。”张胤严在这个小山村里体会到了村民们的质朴真挚。“村民的善意、孩子们的童真、指导老师的温暖,都是支持我们的动力。”

  支教结束后,团队的指导老师在征得家长同意的情况下,把村里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接到长沙游玩,带她见识村外的世界。“支教让我们短暂地进入另一个世界,感受乡村气息和淳朴人情,也为山中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要给孩子们树立榜样”

  唐先杰是拓荒者协会的一员,在去支教之前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培训期间的要求十分严格。“我们去支教要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不能做样子,要给孩子们树立榜样。”
  为了适应支教生活,支教队定期组织晚跑素质训练来增强体魄,周末也会开展户外素质拓展活动。他们还会开展“模拟课堂”活动,提前准备好各自的教案在团队内试讲,由队长和其他队员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语言方面提出意见后,再修改完善教案。
  经过前期培训,唐先杰和队友们来到了湖南湘西保靖县科乐村,在这开展了14天的支教活动。“那里水很清、天很蓝,云朵像棉花一样,晚上有满天的星星,真的很美。”每天在那样的环境下工作生活,一天的疲惫也会得到安抚。
  在这里,他们每天一起早起做饭、备课、送孩子回家。遇到困难了,就互相帮忙解决。由于条件有限,他们集体住的大间房。为了给女生腾时间和节省有限的热水,男生便主动去小溪洗澡、睡在操场上。“这些点滴都让我感到很温暖很感动,这次支教让我遇到这么好的朋友。”

  支教结束后,唐先杰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对教师这个职业也多了一分尊敬。

  “用我的力量去改变一点”

  文新学院的李彪和同学们的支教地点,是张家界市桑植县沙塔坪乡六耳口村,这里封闭堵塞:连绵的大山成为进出的天然屏障,到达那里需要经地铁、火车、中巴、步行等多种方式的长途跋涉。在村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小孩,青壮年都在外打工。
  刚孩子们接触,李彪便发现,这些孩子们很需要有人带他们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如果没有人引领,可能他们大部分都会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守在村里务农或在外务工。“有的孩子因为家庭原因,十分内向无助。”
  随着接触的深入,李彪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体会。他认为短期支教并非长远之计,如果要从根本上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话,需要支教老师的长期驻守。“可以通过提高教师待遇,让他们留在村里。同时完善本地建设,使走出去的人愿意回来。”
  正是有了这些思考,所以,从支教回来后李彪利用专业优势,在红网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此次支教的文章,希望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国的支教事业。他也继续留在拓荒者协会,筹划着下一次的支教活动。“虽然支教的过程会有苦累,但能用我的力量去改变一点,就是值得的。”(学生记者 陈骏涵 罗婧 陈文越 胡甸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