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延长石油报

病毒无情“大家”有情

作者:■物流运输公司白东芹/文    
2022-12-02     浏览(445)     (0)

近年来,新冠疫情持续不断,它像魔鬼般摧残着人们的身心,也前所未有地考验着每个人的耐力和生存力,但没有人愿意苟且。让人在惶恐中,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也感悟到健康的真谛。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核酸小屋,咽拭子,鼻拭子,居家隔离,集中隔离,居家健康监测,封控区,管控区,城市静默,城市静止,7+7,7+3,3+4,解封,动态清零等,这些词汇的上演,使人不得已要念好常态化防疫“紧箍咒”。繁华城市屡次被划为高风险区,社会面使用频率最多的莫过于“隔离”这个词儿了。隔离,释义指隔断离开,与外界断绝往来。被隔离的感受,个中滋味别有千秋。

当前,全国各地疫情形势严峻,感染者持续攀升,我也是被隔离的一员。门上被贴封条的那一刻,犹如失去了自由的小鸟。日子被拉长得有些失望,斗室之内,我的镜头由手机包罗万象的信息到窗外的储油罐,焦虑中溢满了更多的祈福与渴望。

每日一次的核酸检测,是他人为自己的健康护航,“大白”上门做核酸检测采样的那种感受,让人矛盾万千,单检费人均15元,倘若没有经济来源的一家数口人自费隔离数日,一天的酒店住宿费、核酸检测费,加之吃喝拉撒,这笔账算得让人有些寒战,万幸我是居家隔离者。

我以静治静,内心变得坦然。画地为牢,只是不想成为魔鬼的宿主,那些看不见的敌人正节节败退。此刻,我想去陶渊明的东篱下,感觉一下见到南山的悠然,想象着那曲《精神家园》对心灵的抚慰与自然融合,浑天自成。与行动的自由做一次短暂告别,在划定的界限里振臂祈求。

居家隔离,趁机可览书中众多大家华章。前夕,从工会借来当代著名作家高建群的《大平原》书,忙于工作未曾拜读。乘隙便可吸取书中精华,把一些精彩片段、哲理名言、好词、句,随手记入备忘录,以备用时方便查找。

读《战疫之歌》雄浑豪放,激越昂扬,引人遐想。《曹南战疫赋》激浊扬清,慷慨激昂,传递真善美,弘扬正能量。翻着诗歌杂志,这些或纯白或浅咖色的封面,以及装载在它们里面的饱满内含,填充了缺盐少油的寡淡时光。于是我更加攥紧这些纸张,像攥紧春天的诗意,攥紧取暖的“火苗”或者微光。当阳光晒进室内时,才将这些铅印墨迹的装订纸张抛开,塞入脑海的诗行气息,通过鼻孔嫁接与自然的呼吸。期盼暖风熏得人微醉,期待春兰秋菊走来的那天,瓜果一般青壮的诗情,已被我们和斗倒疫魔的汗水高挂在《诗刊》《火苗》的藤蔓上。困倦时,隔窗观白云舒卷;郁闷时,隔窗听风听雪,让那烦扰的事,于风中飘散,在雪中涤荡;悠闲时,沏上一杯淡淡的香茶,聆听一段经典的音乐,让优美的旋律在斗室之内婉转悠扬,让优雅的音乐淘洗过往的喜乐忧伤,为我打开一扇亮丽的心窗。

宅家时光的一次畅想,一次心灵感应的言放,一次接受洗礼的魂飞神扬,一次修身养性的磨砺成长,使自己在守望中更加成熟和坚强。

有风的日子,总会有一只船顺风而行,擎起桅杆,渐渐地推远了地平线。我把每天的所思、所悟记录下来,分享给惺惺相惜之人,这是岁月给予的馈赠。文友诙谐地说:“隔离=休假,好好在家休息么”。其实,平时单位忙得焦头烂额之时,总想何时能离开单位放飞自我?何时能睡到自然醒?何时能一直追剧到天亮?何时能腾出时间看完喜欢的书?可这一天真的来临,有大把大把的时间供自己支配,再也不用担心领导找你安排新任务,不用考虑上级来检查等。然而,忙碌的日子一旦闲下来,真有些不习惯,从未有过的五味杂陈充斥着胸腔,有着难以言表的沉重。才发现,原来忙碌才是对鲜活生命最好的诠释。

望着窗外的蓝天、白云、山峦、楼宇,一切触手可及却又不能及。不知不觉触动心弦,想念石油小镇自由的风,想念加油机嗡嗡的声响,想念单位兄弟姐妹们一一张张熟悉而亲切的面孔,想念办公室里同事相敬如宾的氛围,想念单位每日忙碌而充实的生活。更多的是担忧自己的本职工作,身为加油站一名核算员,十年如一日的常态化工作。由于工作性质之因,这不,即将到月底了,每月(26号)是单位账务结算的关键时刻,要给承运单位办理充值加油卡,打印汇总,核算班组的所有账务等。

疫情虽然阻隔了同事亲友间的往来礼尚,但短暂的别离更是为了长久的相往。微信对话框里的问候和叮咛,反而比平时的寒暄更加深情。计量员发来一则问候:“亲,有啥困难需要帮助,尽管说!”。她毫不犹豫地成全了我的困惑,一瞬间,四个班组的账务单据被她送到我窗口,我迅速登记完班组的日销量账务后,才松了一口气。让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最美的情,即是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珍贵。这些小举动也诠释了延长石油普通员工之间,能够相互沟通、相互关爱、增强团队凝聚力。

隔离期满了,但是这场战“疫”还未结束。我在经历担心、害怕、焦虑、平静、坚强等一系列心理波动后,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房子只是一个住所,一家人健健康康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家。整个社会和谐,百姓安康,才是真正强大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