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的实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党性修养不断提高。因此,进一步深入考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质量提升对策,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事关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
一、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时序上应注意系统化教育与全程化培养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明确了党员教育培养的四个阶段,即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发展对象培养、预备党员教育、党员继续教育。目前,高校党员教育培养的前三个阶段各环节节点明确,工作相对比较扎实,但也存在仅将学生学业成绩排名等作为发展资格的“看得见”指标,以及将无违规违纪行为作为发展资格的“排除性”指标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在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数量指标被不断压缩的情况下,学生学业成绩比较容易量化,便于党务工作者操作且不易引起师生质疑。这就导致成绩排名靠前的大学生不珍惜发展机会,出现思想汇报不主动、时事认知不深刻、先锋作用不凸显等问题。而成绩排名不靠前的大学生认为被发展成为党员机会渺茫,是“个别人的福利”,出现不主动争取机会、不关心时事政治、不以被发展成党员为荣等思想。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党员群体的政治素质。
此外,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学生党员继续教育阶段还普遍薄弱,缺乏系统化教育。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工作往往由各二级院系党校或各学生党支部自由安排,导致大学生党员出现“发展前拼命表现、发展中积极表现、发展后就不表现”的怪象。这主要由于高校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和党员发展对象培训时往往要求明确具体,而发展后主要以学习主题教育、开展组织生活、催缴党费等形式监督为主,在党员日常教育、行为示范、志愿服务、宣传引领等方面的教育引导明显不足。少数学生支部甚至出现以购买理论书籍、检查学习笔记等为主要考核依据的表面化主题教育,以宣读政策文件、召开党员发展大会等为形式化的“三会一课”,以参观红色景点、学生党员歌手大赛等为主要活动的娱乐化组织生活,甚至党支部内部还出现以发展批次来论资排序、变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互相表扬等庸俗化党内交往。这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直接损害了大学生党员的榜样形象。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学生党员发展时序上应开展系统化思考、整体化设计和全程化培养。这既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入,也是学生在校期间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塑造,还是党员校友工作岗位上进步发展的全过程关注。因此,要提升学生党员质量,高校亟须加强党员继续教育,引导学生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其成为普通学生竞相学习的朋辈榜样。对思想懈怠、成绩下降明显和先锋作用弱化的高校学生党员,应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对思想滑坡严重、民主评议不合格、批评后屡教不改的个别大学生党员,应及时给予相应警告,甚至取消党员资格等。此外,还要用优秀党员特别是优秀青年党员的先进事迹激励在校大学生党员,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一批批“90后”青年党员主动请战、勇敢逆行、舍生忘死,彰显了蓬勃的青春力量,这为在校大学生开展党员榜样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和现实素材。
二、高校学生党员组织生活上应注意规范化监督与多样化开展
党员组织生活质量深刻影响着党员的身份认同感、使命感和自豪感。目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还存在培养过程中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轻社会实践锻炼的问题。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发展对象培养、预备党员教育以及党员继续教育,高校主要以参加党课培训和组织生活、查看学习笔记和思想汇报等为主,思想政治理论灌输性培训较多,社会实践主动性参与较少。这就导致部分大学生党员对党的基本理论、党员权利义务等仅停留在感性认知阶段,出现“入党动机功利化”“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缺乏”“组织生活参与度不高”“认知与实践存在明显差”等不良倾向,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党员知行合一能力的培养。按照《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要求,高校学生党员要做到“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党性观念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进一步强化、能力素质进一步提升、纪律作风进一步过硬、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
“95后”“0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经济社会日渐富裕、信息网络飞速发展、社会问题复杂多样、多元文化全面影响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大多从小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兴趣爱好广泛,吃苦耐劳精神较弱,抗压抗挫折能力不足。他们是“网一代”,喜欢虚拟空间,喜欢网络消费,追求自由开放,容易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造成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而沉溺网络游戏和网络社交又导致部分大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弱化。他们还是“两个一百年”交汇期的“关键一代”,虽然见证了历史性发展成就,肩负重大时代使命,但社会腐败现象时有出现、收入差距扩大、重大传染性疾病风险、就业困难等复杂社会问题也加剧了他们的成长压力,他们迫切需要增强明辨是非和抗压抗挫能力。他们还是“国际化一代”,视野开阔,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他们对于西方价值观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使得高校提升大学生党员质量面临新挑战。
规范化实施和创新性开展学生党员组织生活,是提升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提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一方面,高校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应该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既要做到程序规范、内容务实、研讨深入,还要做到交流平等、形式多样、解决实际。高校学生党支部要教育引导每一名党员珍惜党员身份,党员要敞开心扉,坦诚相见,要敢于较真、碰硬,敢于自我揭短亮丑,切实把责任与情感融入组织生活之中,在丰富充实的组织生活中锤炼党性、净化思想、增强本领、树立形象。
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党员组织生活要创新方式,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联动,引导学生党员深入社会基层强化理性认知,通过社情观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兼职锻炼等方式,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高校学生党支部要将专业教育与党建育人结合起来,立足专业特色,依托“样板支部”“标杆支部”等品牌创建工程,激发学生党员创新热情,形成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增强党员身份认同。此外,多样化开展党员组织生活,还要特别重视学生党支部阵地建设。比如,加强公寓生活阵地建设,开展“党员示范宿舍”“党员志愿服务岗”“党员先锋事迹展(播)”等载体建设,凸显学生党员身份识别度,增强学生党员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高校学生党员作用发挥上应注意生活化教育与立体化引导
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情况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质量的直接表现。据调查,部分大学生入党动机存在多元化、庸俗化和功利性,虽然组织上入了党,但思想上、行动上还没有做好入党准备。部分学生出于“党员身份对于毕业找工作有优势”而入党,这在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中表现突出。这是因为,部分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位都明确要求报考者(应聘者)必须是中共(预备)党员,或者明确标明“中共(预备)党员优先”。因此,出现了“如果能入党保证能进入某某单位或类似单位工作”“不入党就应聘不了某某高校管理岗位”等要求入党的理由,甚至出现父母本人或委托他人请求照顾子女入党。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入党是品学兼优的象征”而追求入党,这在低年级学生和学习成绩优秀学生群体中表现突出。学生入党选拔标准高,思想素质要求严,导致部分大学生把入党当作一项荣誉来追求,还有部分学习成绩优异的大学生把入党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没有真正思考“为什么要入党”。以至于出现个别学生党员因毕业时转接党组织关系烦琐或发现就业单位不重视党员身份而“后悔入党”。当然,绝大部分学生党员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务实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主动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追求。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党员时时铭记党员身份和事事争当先锋模范,事关高校学生党员质量全局。这就需要高校努力促进学生党员教育日常化与生活化,引导学生党员全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学生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等“三亮”来彰显学生党员初心使命,通过日常“零违纪”、上课“零迟到”、工作“零缺勤”、考试“零作弊”等“四零违”来优化校风学风,通过党内外评议“思想好”“素质好”“学习好”“就业好”“带动好”等“五好”来彰显本领特色,通过“就业创业争先”“考研学习争先”“雅舍创优争先”“帮扶同学争先”“文明离校争先”“模范先锋争先”等“六争先”来树立标杆典范,构建生活化教育与立体化引导机制。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大对学生党员中先锋模范作用突出者的宣传力度,增强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引导其他学生向上向善向好学习。
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保障上应注意全员化投入与智慧化管理
高校自身在学生党建工作认识上还不够深刻,存在薄弱环节。一方面,对于发展学生党员的意义认知不足。由于没能正确认知发展学生党员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没能正确认知发展学生党员是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障,这直接导致在学生党员培养发展过程中重对象选拔轻日常培养、重形式管理轻教育激励。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严重不足。目前,负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党校专职队伍少,兼职队伍多,职能地位较低。绝大多数重点高校也只是把党校设置为一正(处)一副(处)一办公室,而办公室也仅有1~2名工作人员。许多设置二级党校的院系并非单独设置的实职部门,仅仅承担培训入党积极分子职能,培训质量也参差不齐。实际上,学生党员发展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都摊派在辅导员身上,这就导致辅导员任务过重,难以系统化深度开展党员日常教育。此外,培养教育环节运用新媒体技术还很不足,特别是不能结合学生特点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载体,仍以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和参观革命遗址等被动式的社会实践方式开展培养教育工作,吸引力欠缺,有效性存疑。
针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力量弱化、虚化、边缘化现象,支部书记、入党介绍人出现摊派、挂名等现象,高校务必重视充实基层党建队伍力量,切实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 国家标准配齐配足专职辅导员队伍,提倡按照党员师生比不低于1∶150 标准配备专职党务工作队伍专门负责学校党建日常培训、管理、监督、考核等工作,鼓励教授名师、系所领导等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入党介绍人、培养联系人等。制定辅导员、专职党务工作者等党建工作队伍培训计划,提升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培养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学生党建工作队伍。此外,高校要依托网络,运用新媒体技术让党建工作“活”起来,探索“支部上网”“党员上线”等特色工作,利用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互动式微载体、微平台,以大学生习惯应用的微环境、满满正能量的微话语,牢牢占领学生党建工作的“微阵地”,构筑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