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工业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报》

青绿千载,山河无垠
——《只此青绿》观后感

作者:李泽雅  2201  计    
2022-12-01     浏览(448)     (0)

《只此青绿》这一舞蹈诗剧我等了很久。刚开始,我只是在网络上看到零星的推荐, 到后来我关注的所有博主都在讨论它。《千里江山图》本身已拥有相当高的热度,我也当真好奇名画如何用舞剧演绎, 只不过兜兜转转至今才有缘得见。 在此之前,我没有看过它的介绍,甚至也没有去看在春晚舞台上表演的选段, 我想保有一定的新鲜感,保有我最初试图去了解它的初衷。

这是我今年头一次踏进剧场, 剧场中有很多不同年龄段的人。 也许是因为春晚、也许是因为网络,但归根结底,我想他们还是做到了将“艺术”大众化,让它不再是高悬于半空之中的孤月。

《只此青绿》题解写的是“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比起看画家作画,他们把重点投向了更多没留下姓名的人, 投向了曾经享有这千里江山的小人物,投向了“我们”。那些精于技法却无法在历史长卷上留下任何痕迹的工匠,那些常常被视作庸碌的劳工,那些从来未曾置身事外的历史推动者……而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由这些平凡劳动者创造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倒不是“青绿”群舞,而是最后“入画”篇章里,“青绿”一步步踏上转盘,王希孟在她们之间腾挪跳跃,所过之处,动起来的是“青绿”,活起来的却是相隔千年的无数个灵魂。画家执笔点墨的刹那,画中人便不再是画中人。

我不懂舞蹈,确切来说,我无法对某位舞者的某个动作评析好坏,但是当我坐在台下看这段演绎的时候,古风装扮的舞者踏着音乐的节拍,轻甩水袖,那种画面让我感觉如梦如幻、如痴如醉。其实原本我不理解为什么要设置“展卷人”这个身份,可当我看完这部诗剧的时候,我才明白,我们是通过“展卷人”的视角,逐渐“走入”这幅以大地天空为纸、以舞蹈肢体绘制的中式美学画卷,了解了《千里江山图》背后的故事。

当我们感叹《只此青绿》恢宏大气的同时,自然也会把这段故事与身边人分享,这一刻,我们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