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十二公民》主要讲述了在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为补考而组成模拟西方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一桩社会上仍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而这12位学生的家长则组成了陪审团,由他们在讨论后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且必须达成“12:0”的投票结果。最终,在激烈的讨论后,投票结果由“11:1”的“有罪:无罪”变为“12:0”的“无罪:有罪”,而事后也查明凶手并非富二代而是另有其人。
在这部电影中,12位陪审团成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职业身份。他们都是从自身出发,并根据案件事实作出自己的判断。而正是在这桩案件的讨论过程中,才不断揭开每个人的身份阶层,使他们讲述自身的故事,从而揭露了社会存在的矛盾和冲突,也引发了人们对理性、正义和法律的思考。
在最初的投票结果中,只有八号陪审员一人投无罪,其他人都认为有罪。认为有罪的陪审员是因自身职业、阶层所形成的主观判断和客观上认为证人证据齐全的双重影响下所得出的结论;而八号陪审员则是因理性的思考和认为案件存在疑点作出无罪的结论。而陪审团在案件讨论过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八号陪审员善于“质疑”的思维和对真相的坚定探索和追求。
对于大家都默认准确无误的证据及证人的证词,他却能敏锐地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并切实地演示和严谨地论证,最终证明证据及证人的证词并不能证明凶手就是那位富二代。他说,我们现在不是要找凶手到底是谁,也不是要证明凶手一定不是这个孩子,而是要找案件中存在的疑点,只要这个案件中存在疑点,我们就不能投这个孩子有罪。
在这部电影中,八号陪审员所秉持的理性的态度实则是对主观先入为主的判断和社会偏见及社会矛盾冲突的一种对抗。而电影情节的发展也正是在这种理性的推动下不断走向高潮。隐藏在陪审员背后的故事被慢慢讲述;父母与子女的矛盾、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部分人对外地人和富裕阶层的偏见歧视都被一一揭开。而在最后,对理性及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对法律的思考直击人们的心灵。
在八号陪审员理性的论证和引导下,其他陪审员也最终明白自己内心中的正义可能并不是真正的正义,而是在自身职业阶层和舆论影响下的所谓“正义”。
因此,对于一个事件的评判,我们不能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先入为主而草率地作出决定也不能因舆论的导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力,而是应该独立理性地思考,并始终保持对真相、对公平正义的探索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