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的导师何广庆,90后的硕士王东云,是三峡大学艺术学院一对专心致志投入课题科研的低调师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东云在先行的实践中成功了。成功的背后有导师做引擎,有课题做抓手,有团队做后盾,有时代浪潮做推力。
机遇与挑战并存。然而机会总是邂逅那些有准备的人。基于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所导致长江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多种珍稀物种濒临灭绝的局面,以及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原则,何广庆教授敏锐地捕捉到学校所在滨江城市的发展理念与崛起机遇,果敢挑战。他本着“科学与艺术融合成为高校交叉学科发展趋势”和“长江大保护”的大格局,以长江流域珍稀鸟类为创作对象,深入挖掘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人文内涵,从而体现科普美术创作意义上的“长江大保护”。2020年,他应运而生地牵头申报并且获准三峡大学“长江大保护”重点教学研究课题。
在观念与时代同行中,作为导师,他为团队量身拟定了科普美术的创作计划。该课题以大学生课堂内外科普实践活动为载体,针对长江流域珍稀动植物进行绘画创作,其意义不言而喻。一是服务于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将长江流域珍稀动植物图谱列为科普绘画的创作重点。“为鸟儿画像”正是体现主题创作意义及其科普美术创作实践的一项子课题。二是深入挖掘宜昌传统文化的美学内涵,充分整合三峡大学艺术学院美术专业优势,通过师生专题画展,广泛传播珍稀动植物的科普知识。三是以数媒方式客观反映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稀缺性等,打造宜昌城市IP形象,进而全面塑造宜昌城市文化品牌。
他审时度势地拟定了“为鸟儿画像”的创作主题后,游刃有余地带领着课题组,履行他“在传统与现代领域中,秉承相互融合的时代精神,寻求合乎当代审美的艺术价值,进一步强化区域美术特色研究”的学术主张,难能可贵地倡导了传统造型艺术理当追求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之说。
也许,高校一个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尤其是艺术类科目,因其司空见惯,即便列入校级重点,在众多教师心目中仍不以为然。而这对师生“勿以善小而不为”,恪守如斯,潜心教学;精于钻研,持之以恒,硬是在鲜为人知的寻常中,做出了令人惊叹的成就。
2021年,“长江流域鸟类保护”课题获三峡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2022年6月,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何广庆成为3位获表彰者之一,被授予“三峡大学第二届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卓越奖”三等奖。
此前,他还获“湖北省第六届高校美术与设计大展金奖”和国家人事部人才研究中心授予的“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称号。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之后,这对低调师生依然带领着他们的梯队,不以物喜,泰然若处,一如既往地做后续课题。他们深信“能带给人生奇迹的,不是抬头仰望,而是低头努力,每一个脚印都会见证你的成长”。
“学生优秀就是老师最开心的事!关于我,没有什么好提及的。我的家人说我花的时间和精力主要在研究生培养上,很少陪自己的孩子,我十分愧疚。”何广庆如是说。
谈到他的团队,何广庆兴致勃勃,如数家珍。胡强,来自安徽,家境贫寒,父亲病重,家中还有一位76岁的奶奶,全靠母亲常年在外打工,维系全家人的生活。近两年,胡强与王东云同学间相处很好,也积极参与到长江大保护科普绘画团队。他主要负责平面设计等后期处理的许多幕后工作,在团队中同样优秀。读研期间,他勤工俭学,吃苦耐劳,三峡大学官方网页设计主要由他负责,能力和水平得到同行认可。2022级硕士中有三个女生,专注于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研究,已确定该课题研究方向,且已组成新的研究团队,新的作品在不断地创作中。
调研组虽已离去,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敦促在耳,责任在肩。“谁是我们记忆深处的珍藏?谁是我们知识殿堂的阶梯?谁是我们向美而行的依托?谁是我们铸心铸魂的保障?那就是我们的教师。希望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方式方法,让教育更加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导师何广庆和学校全体教师将继续履行着职守。
我们憧憬着在“镀一层黄金,镶一道旖旎”的仲秋季节,大自然将秋意洒向大地,将秋果抛给众生,将沃土涂上喜庆,将收获赐予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