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安理工大学 - 《西安理工大报》

茶馆:一个社会的半世挣扎

作者:国际工学院土木201霍依睿    
2022-11-20     浏览(156)     (0)

裕泰一间普普通通的茶馆,揭露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以及在这个社会中苦苦求生的芸芸众生。一间茶馆、一群茶客,头上高悬“莫谈国事”,却处处反映着社会的变迁,老舍先生说他不懂政治,可是一间茶馆却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先生从头到尾都在写茶馆闭口不谈国事,却处处折射出整个中国的激荡历史。三幕戏剧,三个时代,三个社会,三座茶馆。虽然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可是滑稽的是裕泰茶馆最繁荣的时间却是在晚清时期,当了一辈子顺民的王利发,却到处受人欺负,却连一间小小的茶馆都不容他保留,老实人就应该受人欺负吗?

茶馆与其说是一部戏剧,我更愿称其是一副历史的绘卷。茶馆中的每一个都是主角,实业救国的秦二爷,逆来顺受的王掌柜,敢打敢拼的常四爷,胆小老实的宋二爷,见风使舵的唐铁嘴,还有嘴上说着越改越凉的伙计李三,性格诡异的庞太监,老舍先生让这些本不可能出现在同一场景的各色各样人物依次登场,让三教九流齐聚一堂,让他们之间的故事相互交融共同讲述出了一个时代的沉浮烟云。茶馆看似是一部经过艺术加工所构成的虚构小说,实际上作者让一个个在社会中求生的小人物之间的矛盾共同推动了历史车轮的进程,使茶馆这部作品满满是历史的厚重感。

还记得在故事开幕的时候,给庞太监拉皮条的刘麻子曾说过一句:“现在这世道,即使是条狗也要托生在北京城。”这是何等的讽刺,在那个时代,贵族在变卖家当,老百姓开始卖儿卖女,辛苦劳作的又会被王法冠以莫须有。这样一个混乱的年代,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随着政权的更迭,不断地改良,原本以为可以改邪归正的小刘麻子,却联合小唐铁嘴想尽一切办法要霸占王掌柜的裕泰,却只为准备一个专门给美国人提供女招待的地方,这样子的社会毒瘤、汉奸,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背叛自己的国家,是茶馆中最令人痛恨的一群人。

除此之外最令我感到惋惜的是那个一心想着实业救国的秦二爷,他是全在剧中最早醒悟的爱国人士之一,虽然对于他的笔墨并没有太多,但是他却是性格最为鲜明的形象之一。从提高房租,到改偏房为仓库,再到他的成果一次次地被夺去,被收回,却只是被当作垃圾一样丢弃在旁,随开办的工厂对腐败的中国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被日本人与国民党随意掠夺拆毁。虽然他没有如同李鸿章,曾国藩等人一样,所办之工厂举世闻名,所做之事流传百世,他只是众多想要自救的中国人中的普通一员,但是他的所作所为无疑是推进了国家的进步,纵使到最后他们所做的事情不过是黄粱一梦,他们也是值得让我们钦佩的伟大的人。

裕泰一间经历了三个时代的茶馆,他的掌柜王利发经历了中国从堕落到重新振作的全过程,虽然他最终还是没有等到黎明的到来,倒在了最黑暗的时间,不过作为一个人勇敢地活着坚守自己的底线,作为一个普通人已经有莫大的勇气与毅力了。王掌柜和他的跑堂李三,从故事开始到结尾都在希望自己的国家能都变得越来越好,即使作为社会最底层的贫路百姓,他们深知自己无力改变什么,不过他们还是在用自己的方法努力着,永远相信政府不断地改良,不论是谁当权都老老实实地做一个顺民,有的人可能会说他是懦夫,不过这就是一个普通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最好生存法则了。不过令人感到滑稽的是随着不断改良裕泰茶馆却是不像之前那么体面的了,从前人声鼎沸,到现在竟要依靠女招待才能勉强存货,每天上门最多的就是各种这样的势力打着各种旗号妄图将茶馆据为己有的无耻之徒,从前那么体面的茶馆,藤椅不见了,房屋和家具都变得黯淡无光,唯一变得显眼的居然是那写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年过古稀的王掌柜自己却是无能为力,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祈求着好时代的到来。

茶馆的关闭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秦二爷一心实业救国,却被说是逆产全部没收,奋斗一辈子最终却只是领悟出人这一辈子有钱就要吃喝嫖赌,做什么都好就是别做好人,常四爷,一辈子兢兢业业,敢上战场杀敌,敢作敢当,却在最后噙着泪水悲呼一句:“我爱我的国,可是谁爱我啊?”

剧终,王掌柜,秦二爷,常四爷,三个人重聚茶馆,茶馆里的悲喜交加,无数人的命运在此交汇,随着三人抛洒这捡来的纸钱,拖着嗓音高喊:“四角儿的跟夫,本家赏钱一百二十吊。”祭奠着自己艰难的人生,也在祭奠着这将要结束的时代。

随着裕泰茶馆的关闭,一个崭新的时代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