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宁波工程学院 - 《宁波工程学院报》

以热爱点燃青春

2022-11-20     浏览(103)     (0)

  近日,2022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正式拉下帷幕,我校理学院郑柏慧、陈礼根、薛振森3位同学组成的参赛队荣获全国竞赛本科一等奖。这是一个怎样的团队,他们和数学建模有着怎样的故事?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了他们的世界。

  “数学建模就是指根据实际问题来建立数学模型,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根据结果去解决实际问题。”说起“数学建模”,大数据201班的郑柏慧如数家珍。你很难想象,这位气质清秀、落落大方的女生,会带着自己的团队在数学建模大赛上过五关斩六将,最终登顶,夺得耀眼荣誉。作为队长,郑柏慧对于此次获奖感触颇深:“很幸运能够在成长道路上遇到可敬的指导老师,还有两位才能互补的小伙伴,正是团队之间的相互配合,才有了今天来之不易的成绩。”

  “最初报名参赛是因为对数学建模感兴趣。”郑柏慧说。无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正因为是有着共同的兴趣,才让她在筑梦的路上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同伴。“我们三个都很喜欢数学,对建模也很感兴趣,机缘下就决定组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她饶有兴趣地说着。 

  点滴汗水,铸就成功。团队建立后,大家就铆足了劲儿,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为迎接这次竞赛,团队在指导老师蔡军伟的带领下,在暑假期间就开始了训练。“暑期培训的时候,老师讲的课我们基本大二下学期就学了,所以那时候相对来说比较轻松。”但备赛过程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由于缺少严谨的学术训练和实战经验,团队在后续的论文和模拟赛环节屡屡受挫。“论文从开头的摘要撰写到公式再到建模,每一步对我们来说都显得非常磨人。”单单就论文摘要如何更加精炼明确地点出研究的特点和新意这个问题,他们就花了很大的力气。这个过程如同升级打怪,虽然痛苦,但他们甘之如饴。 

  根据竞赛规则,三人组队,分别负责论文、代码和建模,这要求团队成员通力配合,考验的不仅是数学能力,更是合作协调能力。整个备战过程也是团队成员之间不断磨合的过程。负责建模的郑柏慧经历了暑期培训后更加勤勉学习,在忙着研读历年论文的同时,还提前准备各种模型。与她同班的陈礼根负责代码的编写和实现,薛振森则负责论文的撰写及一部分模型的建立。辛勤付出终将得到回报,他们顺利地拿到了国赛的入场券。尽管最终的成员有些小的变动,但三人积极沟通,为最终获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惧压力,稳步前行。竞赛时,本科组有ABC三类题目,团队最终选择了“无人机遂行编队飞行中的纯方位无源定位”作为自己的参赛题目。国赛的准备时间非常紧张,只有三天。比赛前夕,郑柏慧三人夜以继日地工作,将时间运用到了极致。困了就小睡一会儿,睡醒就继续投身工作。揣摩出题人的想法,以此为切入点提出解题思路,而后不断推翻、创新、重建,“这很考验人的思维与能力。”郑柏慧坦言。在经历了难忘的“极限挑战”后,团队成员在高压状态下愈发斗志昂扬,表现出色,最终如愿以偿。(陆 韵 朱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