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出“八个优势、八项举措”作为学校发展思路的核心内容,确立学校“十四五”核心指标、主要任务和重要措施,充分体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度融入中央第七轮巡视反馈意见内容,科学擘画“十四五”发展新蓝图。两次党代会报告、两期五年规划、两轮“双一流”建设方案形成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四梁八柱”。
研究制定校区功能定位规划,调整优化学校办学资源。为合理确定各校区功能定位,完善学校办学空间布局,全面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2018年学校制定印发《兰州大学各校区功能定位规划》。规划对各校区的功能定位以及建设目标做出了调整,明确了“做全做强榆中校区,做精做优城关校区”的建设思路和三个实施阶段建设目标。规划的印发实施,为调整优化两校区办学资源提供根本遵循,相继制定出台有关教学及学生住宿安排工作方案、两校区建设及资源统筹利用总体方案等落实文件,分年度分步骤开展各项工作,充分保障了两校区建设和资源合理调配,有效缓解了学校进入一流大学建设新发展阶段后办学资源紧缺、多校区办学模式下资源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
建立规划评估机制,推动规划有效落实。对规划重点任务进行分解,明确各项任务分年度的具体落实举措、责任领导、责任单位、配合单位,并纳入学校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与学校年度目标任务绩效考核紧密挂钩。建立并实施规划年度-中期-末期评估机制,通过第三方评估等多种形式,定期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优化实施策略,更好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蹄疾步稳深化综合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年来,学校从办学实际出发,深刻研判事业发展突出问题,将改革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在严格落实国家和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上,以人事制度改革为核心深入推进人才培养体系、内部治理结构、科研组织模式、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医学管理体制等综合改革,有效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工作。2016年印发《兰州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建立实施综合改革年度重点推进事项制度,坚持“系统、协同、深化、落实”的方针,确定13项综合改革年度重点推进事项,突出改革重点,有序推动各项改革取得实效。2017年推进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大类招生培养管理机制改革、学生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等“4+4+2”改革,2018年推进分类考核评价制度改革、职工绩效考核改革、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后勤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5+4”改革,2019年印发《兰州大学综合改革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确定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统筹推进绩效考核和绩效分配改革、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开展公共资源管理机制改革、继续推进大型仪器平台共享改革、加快推动医教研协同改革6项改革事项。2020年围绕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继续深化近年来实施的各项改革,继续推进综合改革攻坚行动方案落实落细。2021年围绕教育评价改革,形成《兰州大学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工作方案》《任务清单》《负面清单》,持续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实。
修订大学章程,为改革发展提供制度保障。2014年《兰州大学章程》经教育部核准通过,2018年对章程中不适应学校内部结构治理现状和实际发展情况的个别条款进行了第一次修正,2022年进行了第二次修正。新修订的章程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办学定位和学校五大职能,完善了学校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等相关内容,既遵循国家“上位法”及相关政策要求,也体现了学校办学自主权、办学特色及近年来的改革成果,为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制度支撑。
突出问题导向,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制定“一院一策”综合改革方案,开展改革试点,印发《兰州大学学院工作规程》,明晰校院两级权力与责任,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平衡“放管服”,下移管理重心,激发学院发展活力。2014年起,探索实践教学科研单位年度目标任务绩效考核,构建考核指标体系,开启教学科研单位绩效考核改革,逐步形成符合学校实际、富有学校特色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和治理思路,2018年至2020年,进一步完善教学科研单位绩效考核改革,以目标为牵引,突出分类考核,优化调整考核指标体系,逐年修订印发《兰州大学教学科研单位年度目标任务绩效考核及分配办法》,实行分类分层、差别化考核评价,并加强过程管理,形成季度、年度分析报告,为学校科学决策和学院积极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激发教学科研单位发展建设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统筹深化实施人事制度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公共资源管理机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充分激发了人才队伍活力,激发了学院办学活力,营造了良好的全面发展的育人生态,学校内部治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优化学科管理机制,学科建设整体实力稳步提升
十年来,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凝练形成“兴文、厚理、拓工、精农、强医”的学科发展思路,进一步夯实基础学科优势,提升特色学科内涵,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扎实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2017年,我校入选36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入选学科数居第26位。2021年,教育部开展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专家组认为兰州大学高质量完成了首轮建设阶段性任务,在服务国家战略、行业重大需求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成绩突出,办学实力、影响力和学科水平等显著增强。2022年,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我校及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继续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一流建设学科,其中首轮建设整体发展水平显著的草学、生态学入选一流学科培优行动。
加强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双一流”建设。编制首轮《兰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兰州大学“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0年)》,以及新一轮《兰州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梳理总结阶段性建设成效,形成《“双一流”建设总结报告汇编》,产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以兰州大学为例》等多项研究成果,努力探索在经济待发达地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路,为中西部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优化项目管理,改革资源配置方式。制定《“双一流”建设项目指南》,统领学校内涵建设任务,引导校内各单位聚目标、强特色。统筹各类建设资金,集“零钱”为“整钱”,集中用于学校“双一流”建设重点领域和急需领域,做到“钱归池、事统筹”,使有限财力与事业目标高效匹配。改基于既往成效“论功行赏”的资源切分方式为基于目标导向“披挂上阵”的资源配置方式,项目经费拨付改“借记卡”为“信用卡”模式,实现“钱等事”向“事等钱”的转变,提高了学科主动作为的积极性和重点建设的成效。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升,学科建设成效凸显。制定《兰州大学学科建设推进方案》,开展“一学科、一诊断”工作,找准学科发展短板。按照应评尽评的原则,积极组织校内学科参加学科评估,通过第三方机构评价学科建设成效。深入挖掘数据,撰写学科评估分析报告,分析学科建设成效与不足。我校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草学被评为A+,生态学被评为A,进入全国前70%的35个学科,较第三轮学科评估排名百分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排名百分位上升30%以上的学科共2个,上升20%以上的学科共8个。
突出建设重点,优化学科结构。深化内涵建设,以质量为核心,减法与加法相结合,优化学科结构与布局,做优做强优势特色学科,加强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加强专业学位建设,创新引领布局建设交叉学科,培养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共撤销学位点13个,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
创新组织模式,培育学科增长极。打破学科壁垒和固有藩篱,成立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泛第三极环境中心等12个实体性科研机构,吸引一批干事创业、学养深厚的高层次人才组建团队,支撑高峰学科建设。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推动成立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材料与能源学院、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生态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激发学科发展动力。
回望这十年,我们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各项工作中,紧扣国情校情,绘就发展蓝图,深化综合改革,不断推进“双一流”建设。面向未来,我们将心怀“国之大者”,围绕服务国家战略,继续锚定一流目标实干前行,展现兰大人“锐意进取、追求一流”的精气神,为学校早日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努力奋斗,为建设教育强国努力奋斗!(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