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林业大学 - 《南京林业大学报》

南林大—一座引领我们前进的灯塔

作者:材料院62级校友陈在祥    
2022-11-01     浏览(211)     (0)

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南京林学院的学习经历,包括入学、住宿、参加活动、勤工俭学、学习雷锋等经历,以及毕业后的工作情况。作者对母校和老师充满感激和怀念之情。


1962年8月29日我接到南京林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非常高兴。9月7日,我从建湖坐船离家,用了三天三夜时间才到南京。上了学校接新生的校车,11日下午3点多,跨进了南林的校门。

我分在森林工业系木材机械加工专业木工622班,住在学生宿舍丁楼409室,学号为62202。在林工系和林机系共用的食堂吃饭,每月供三十斤口粮,十二元五角伙食费。国家体恤经济困难的学生,我不仅各种学杂费、伙食费全免,还发零花钱。我发誓好好学习,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培养。

1962年是十年校庆。那天我们参加了第一个开学典礼。杨致平副院长向我们讲道:“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南京林学院的学生了!”他告诫我们:“你们大学生,是人民用汗水培养的!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至少要用上一万多元钱……”杨院长送我们八句话:“认真读书,热爱劳动,尊敬师长,团结友爱,遵守纪律,活泼思想,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班里的同学全都到齐了,班主任钱亦民老师亮相,她一米七的个子,面目俊秀和善,扎两条大发辫,一口宁波人的普通话,轻声慢语。第一次班会,她说系里决定:朱中一为班团支部书记,李华为班长,陈在祥为生活委。今后大家要听他们的,有大事可随时可找我。

第二天,钱老师带领我们参观学校各实验室和校办工厂。我们见到许多森工精品和科技成果,由于增加了木材加工方面的感性知识,我萌发了做木材加工方面红色专家的强烈愿望。

我们宿舍八个人,两个南京人,其余来自湖南、江苏和福建三省,大家憋着用普通话。在今后六年里,我们一直友好相处,同学间的爱挚情深是我在南林大六年最感温暧的事。

我们先上的基础课,接着学技术、专业基础课,最后学专业课。只有基础好将来才会有创新创造,学习全凭自觉。有的同学,课上课下不用心学,结果考试不及格,被留级了,后悔莫及。

1964年我过了一个很值得的暑假:留在学校勤工俭学。半天参加林场劳动,一个多月挣了十多块钱。钱虽然不多,但帮了林场工人们的忙,减轻了家里负担,还锻炼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

我认真参加学雷锋活动:课余时坚持帮工人打扫饭厅,打扫厕所;到火车站,为旅客服务。后来我被学校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在全市高校会上作了发言,受到了表彰。

1965年秋,我们参加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到江宁县东善桥公社袁家桥大队。我和李土英跟着陆杏元、钱贞元、朱舒堂三位老師五人驻在农家搞运动近九个月。运动结束后大家抓紧学习,要把失去的九个月的时间补回来。老师们也为我们加班加点授课、辅导。

南林大的课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家可凭爱好,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活动。参加各种体育运动队、文艺队:或去学日语、德语;或到实验室或校办工厂做实验、劳动,学习技能。

我们曾在校办工厂学车床、钻床、铸造、电焊气焊、锻工等金工操作,在木工带锯、刨床上学木工操作,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

我们曾去学校下蜀林场参加采茶、砍运毛竹、锄苗圃草等劳动,学习劳动技能的同时,也培养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培养和劳动人民的感情,还锻炼自己的体力和毅力。

为了向解放军学习,我们班全体同学还在附近的军营里过了一天的团结紧张严肃的部队战土生活呢。

1964年开始,夏天我们都会在玄武湖学游泳。我是游泳爱好者,1965年、1966年我曾两次参加南京万人游长江活动,还得到奖励和优胜证书呢!

那时,我们每年清明都去雨花台为烈土扫墓,或举办团日活动。1963年清明节,钱老师带我们去雨花台扫墓和瞻仰烈士陵园,还特地带上相机,为我们全班合影留念!

那时,我们还多次登紫金山,走古老的城墙,但最多的校外活动还是逛玄武湖。买张玄武湖的季票,我们可在翠洲舞台看电影;去梁洲溜旱冰、看花展、划船;去环洲看动物园。夏日的夜晚,借着月光,我们站在湖边浅水沙石上捉小虾。

1968年8月28日我们毕业离校。我在南林度过了5年11个月15天。毕业时我们响应四个面向的号召,服从组织分配,我去了湖北大林区。1978年改革开放,我到了宜昌地区林业局,干上所学的专业,后又当上木材厂厂长。多年努力学习和工作,我被授予木材机械加工高级工程师职称,还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林业科技工作者”。我没辜负南林大对我的培养与希望,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木材加工方面的专家。

离开美丽的南林大已五十四年了,学校对我们校友的关爱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仲天恽、吴涤荣等领导曾几次去大山区看望和指导我们的工作;林工系的顾炼百、罗清婉、吴涤荣等教授亲临为我们讲课,帮我解决生产中技术难题。我们回到母校时,校系领导总是十分热情地招待我吃住,用车接送我,使我感到回到家里一样温馨。特别是我的班主任钱亦民老师,每当我们回校参加校庆或聚会时,她总是以母亲一般的慈爱关爱我们,领我们参观游玩。她支持我出版小说 《山路弯弯》,80多岁时为我的书捐赠给南林多部门奔走联系。她临终时,没有设灵堂,没有让我们为她开追悼会,而是把自己宝贵的遗体捐献给了医学研究事业。钱老师伟大身影和崇高品格永远活在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