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深色外套、戴着黑框眼镜,葛子豪面带微笑,从容地讲着自己的故事。远赴新疆支教一年,从一名工科生成长为发表C刊论文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参加过各种内容的志愿服务……葛子豪始终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困难,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恒心和毅力战胜困难。
勇于担当,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国之担当在青年。本科毕业后,葛子豪作为团长带领第六届南林大研究生支教团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共青团农场参加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由于所在学校教师人数不足,他常常需要同时带三四个班,最忙的时候一周要教40节课。尽管如此,他始终秉承迎难而上的决心,给新疆的孩子们送去知识,服务当地的教育事业。
2020年寒假期间,疫情来势汹汹,他主动申请投身新疆学校的防疫工作。人在江苏,心在新疆,凭着电话和网络,他每天摸排全校师生准确信息和行动轨迹,统计全校师生的体温和健康状况。在江苏居家隔离时,由于与新疆有2个小时左右的时差,葛子豪几乎每天凌晨两三点都需要接听来自新疆的电话,时刻关注微信群中的消息,将学生家庭流动信息及时汇总上报属地指挥部。
3月份交通刚刚解封,葛子豪立即返回新疆。由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学校实行分批单人单桌就餐,而后勤部门人手紧缺,葛子豪和研支团支教老师们一起,主动在食堂进行志愿服务,帮助引导学生、分发餐具,并在学生用餐结束后对餐具进行清洗和消毒,累计服务时间近500小时。学校没有大型洗碗机,他们每天都要洗大约1800个碗,同时还要给学生上课、批改作业,常常忙到深夜。“还好后来有校友给我们捐了一台洗碗机,不然真是全职服务员兼职老师了。”葛子豪打趣道。
“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葛子豪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与担当,获得了学生、家长和当地部门的一致好评,并在新疆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的入党志愿书上有汉字,又有当地的民族文字,我一辈子都会珍惜这份馈赠。”
矢志探索,跨专业学习勇攀高峰
葛子豪本科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在社团接触新闻宣传工作后,工科生误打误撞地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怀着浓厚的兴趣,他在课余时间读了许多关于新闻传播的书,终于如愿以偿地跨专业保研到了新闻传播专业。刚开始读研,他基础薄弱,常常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甚至在老师问到传播学的“中央厨房”理论时,他答成了餐饮业模式,让班上同学笑得前仰后合。
自那后,他一有空就读书、查阅文献、和老师们交流,有时深夜还缠着室友问问题,弥补基础知识的短板。查阅文献的过程中,他还找到了自己的学术兴趣点,开始尝试参加科研课题。
葛子豪关注青少年文化消费和意识形态传播,在他看来,青年人的价值观和精神面貌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树立四个自信是不可或缺的。在老师的带领下,他参与了3项省级课题研究项目。研究过程中,他常常夜不能寐,总担心自己的专业基础薄弱会拖后腿。于是他养成了梳理历史文献的习惯,对每一个研究对象都梳理清楚其来源和理论基础,不断学习新的研究方法。长期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发表了1篇CSS鄄CI来源期刊论文、1篇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论文和3篇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梯队类论文。
乐于奉献 在志愿服务中收获成长
葛子豪秉承志愿服务精神,参加多项志愿服务活动,协助完成江苏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江苏省“西部计划”“苏北计划”志愿者面试等多项大型活动的承办工作,获得2021年南京林业大学 “十佳大学生”提名奖,2021年江苏省西部计划”“苏北计划”巡回宣讲“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丰富的志愿服务经历让葛子豪认识到勇于担当要有扑下身子、撸起袖子的精神和情怀,把个人价值融入社会之中,彰显青年之担当。结合自身研究方向与志愿服务工作,他参与 “‘长江卫士’———21世纪中国生态教育领航者”公益创业项目,项目围绕紫金山环保、市民生态课堂、沿长江流域环保行动打造了一批生态志愿服务社会实践项目,引导更多中国青年大学生投身生态文化传播和教育志愿服务。项目最终获得了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铜奖。
此外,葛子豪还关注青年群体的思想和生存状态,积极研究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存状态和切身需求,参与了“网络直播对青年文化消费的影响”等两个项目,相关成果被国务院参事室内刊《国是咨询》采用。
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拼搏,葛子豪始终相信,付出汗水必定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