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云南大学 - 《云南大学报》

生活·读书·新知

作者:(政府管理学院伦理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入学来借阅量最高的研究生新生)  邹乐    
2022-09-30     浏览(142)     (0)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对“生活意义”的思考,从读书中获得新知,并举例说明如何化解“立场之争”。作者希望与读者一起“生活·读书·新知”。


邹乐   (以上图片由同学本人提供)

我是这段时间借阅量最大的新生?当图书馆杨智仙老师告诉我这个信息并约我写一篇关于读书的感想时,我略有些吃惊但也很开心。标题是三联书店的名称,我很喜欢,就围绕它来谈。

What’s The Meaning Of Life?你曾经思考过这个“终极之问”吗?许多哲学家都曾尝试解答这个问题,但是他们的答案只有参考价值,因为“意义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为什么生活意义问题会被称为“终极之问”呢?我想这是因为死亡逼出了生活意义的追问。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作了思考,并非常幸运有了自己的答案,这趟单程旅行才不会迷失方向。

就拿苏格拉底来说,他一生都在追问真理,这是他生活的方向,他甚至因此献出生命。雅克·大卫的《苏格拉底之死》描绘了苏格拉底手指着天喝下毒药的情景。一个人的死亡是他生活的句号,苏格拉底的死亡却是他生活的感叹号。两千多年来,无数人为他的死由衷感慨。

人的死亡会消解生活的意义吗?加缪的许多作品,生动表现了生活的荒诞面,但在《西西弗神话》的结尾,他依然肯定了西西弗奋斗的幸福。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更是喊出了“向死而生”的口号。

我对这个“终极之问”的答案得益于海德格尔。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创造的意义。你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就在于你为自己的生活创造了什么意义。

读书和生活又有什么联系呢?三联书店的名称也许可以作答。读书获得新知,新知启迪生活。这里我举个自己的例子来谈。

分析哲学认为人们的大多争论是“语词之争”,于是他们尤其注重语词的概念分析。除了“语词之争”,是否还有一种“立场之争”呢?假设A的女友B和另一位女生C吵架了,A不问吵架缘由,只是帮着女友骂C,而C的男友D也不过问吵架缘由,只是帮着女友骂 B。这种情形下,A和D的争吵就是“立场之争”,他们只从自身的立场出发去争吵,而并不在意事实的对错。

人们的许多争论其实都是一种“立场之争”,而这往往导致不可避免的冲突。因为双方不是在“就事论事”,而是在捍卫自己的立场,这样就会缺乏评判的客观标准。

如何化解“立场之争”呢?我最近在看赵汀阳的《论可能生活》,他在前言中主张用“无立场”来化解这一困境。一个“立场主义”者,不会去追求另一种“可能”,只会绞尽脑汁为他的立场搜集更多论据。立场必定限制“可能”的想象,只有“无立场”,才能更开阔地去探讨“可能”,才能“就事论事”,通达事实的真相。

我需要学会“就事论事”。这就是我从赵汀阳的《论可能生活》获得的新知。

我愿同你一道,

“生活·读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