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健康医学院 - 《上海健康医学院报》

全新康复理念让市民率先步入“幸福人生”

——上海健康医学院的科普教育之梦

2022-04-15     (0)


近年来,上海健康医学院成为了上海高教领域的科普工作先行军,学校以“健康促进”为使命,以“防、治、康、养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链”为科普理念,打造“健康科普”文化品牌。目前,医学院拥有10余个国家级和上海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常年对外开放,开展科普宣教活动。近日,中国科协办公厅公示了“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认定名单”,上海健康医学院榜上有名。

那么,上海健康医学院科普教育工作有何特色,将对“健康上海”的行动计划带来什么样的社会效益?于无声处听惊雷院科普工作提升大学品质总面积近万平方米的科普传播与服务平台,1万人次的年接待量,近50名校内外科研专家团队,年开放数达300余天的科普展厅……这些为学校医疗实践、智慧医疗科技、医学人文的展示提供了窗口和平台。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期间,也有学校师生的身影,他们每年会在中国康复医学会官网、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表近100篇科普微文和微视频作品。

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王红兼任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委,她和学院的老师们经常会带领学生参加全国科普大赛,也捧回大量科普奖项。她告诉记者,康复治疗专业不少毕业生进入了上海乃至全国各地的综合医院和康复医疗机构。令人欣慰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将科普工作作为康复治疗师的一份职责。她和学生们还翻译了《世卫组织指南:降低认知衰退和痴呆的风险》一书,每年都会在周浦的周东社区、瓦南村等为居民做科普讲座和健康筛查。学生们很乐意用所学知识服务他人。

“无声无息中,科普正在提升大学的品质。科普工作将大学职能很好串联起来:在教学工作中,老师需要用通俗易懂语言传授知识;在应用性科研中,需要对科研对象清楚解释实验本身意义;而在服务社会的各项工作中,需要把高深学术内容用通俗易懂形式传递给服务对象。”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学院院长郭琪介绍说。

为响应“健康中国2030”战略,2019年起,郭琪和同事们为崇明区2000名老年人进行身心健康指标免费体检。他说,在这次集科研工作、教学实践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活动中,科普一路相随。独树一帜立新意院康复不仅是医疗还是保护此次申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主体是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学院。为什么科普教育工作立足的是康复医学?康复医学蕴含什么样的能量?“传统所说的康复是骨科和神经科的康复,比如车祸骨折和老人脑梗后康复,这是狭隘的康复理念。”郭琪介绍说,事实上,康复是个全新学科,也是医疗领域崭新的蓝海,今天的康复是指防治康养一体化管理概念下的康复。中国康复医学会已有近100个专委会,涉及呼吸康复、心脏康复、口腔康复、听力康复等几乎所有临床专业。他举例说:“比如心脏康复,背后有运动疗法、饮食疗法、日常生活指导、压力调节、工作恢复等。在欧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不能定期洗牙被认定为非法违规,成人后的医保覆盖范围和自费比例会被调整,因为大量循证医学证明,口腔卫生状况与成年后心血管等很多疾病发生密切相关。这些都是非临床预防管理,是非药物、非手术处方下康复医生的建议。还有很多手术看上去很普通,背后都有康复医生存在,比如很多运动员的手术方案都需要康复医生签字,确保术后得到理想的康复目标。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进行的颌面外科手术,也需康复医生签字,术后无法进食或喝水的手术会被认定为违规非法。”

过去,很多康复理念有冲突。郭琪举例说,有些健身房,不让老人、孩子进入,也不让病人进入,最需要康复运动的人群被排除在外;很多人遭遇运动损伤,比如跟腱损伤、腰痛、腿痛等;还有一些病人有困惑,医生建议室外运动,但天气预报有时提示雾霾严重,不建议室外运动。“我们提倡的是有针对性地合理运动。现在各专业康复医生都会使用运动处方,秉承精准评估和个性化的原则。”

2021年,国家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意见的通知》《通知》要求247家上海社区卫生中心在“十四五”期间率先建成有社会属性的康复示范中心。“未来,健康是个整合医学概念,不仅包含临床,还会容纳治未病理念,背后是自我保护。”《黄帝内经》指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临床工作都与康复挂钩,临床医生救治后,接下去是漫长的康复,康复是整合医学突破点,是“健康中国”理念的展现。“上海健康医学院将在该领域先行先试,做好‘健康上海’服务工作,大量科普工作需同时进行。”郭琪说。春风化雨送科学院让市民能够正确认知疾病近年来,国际上健康的理念正发生巨大变化。王红介绍说,过去所说的残疾只局限在肢体、视觉、听觉等永久障碍,现在的“残疾状态”概念把残疾看作是人类的一种经历,不是区别一类人与另一类人标志,不仅适用于残疾人,也适用于病损者和健康人。残疾人可和健康人一样过上幸福生活。

老百姓应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或疾病治疗情况。王红告诉记者,她在日本访学时遇到一位四十多岁的学校后勤人员,他是胃切除术后患者,对自己为什么手术、切除后的并发症,以及如何康复和护理管理等了如指掌。这就是科普力量,希望未来上海市民乃至全中国百姓都能达到这样的康复医疗水准。

未来的健康是预防为先。“比如说脑卒中的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在社区做好高血压、高血脂的健康宣教,控制和管理好血压和血脂,不得此类疾病。得了高血压、高血脂,要避免发展成脑出血和脑梗死,这是二级预防。患上脑卒中,就要预防残疾,这是三级预防。”在郭琪看来,康复领域的科普工作不仅能减少国家医疗支出,还可大大提高人民幸福感。

“现在医闹很多,背后很大原因是不了解医学知识。癌症病人经常会把病因归结为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外因,殊不知得癌症最大诱因是随年龄增长造成细胞分裂出错。现在医学领域应对癌症的能力越来越强,只要做好自我防护,就可在早期治愈癌症。还有不少市民对营养学认知有误差。另外,医疗领域还存在大病小看、小病大看的状况。上述问题解决都需要科普工作。”郭琪说。

健康中国的改革正进入深水区。“我们深信,康复科普工作将促进和支撑起‘健康上海’大样本形成,也可为健康中国的发展提供有力数据支撑。为国家排忧解难,又温暖人心,这是康复人为国家健康事业作出的全新贡献。”郭琪说。(本文原载于2022年4月8日《上海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