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西师范大学 - 《江西师大报》

一个“老派”的教师

——记我的硕导陈道源老师

作者:□蒋贤斌    
2022-10-30     浏览(481)     (0)


(二)

(上接1080期)在学术研究上,陈道源老师是我的引路人;在思想观念上,他是我的“燃灯者”;让我没想到的是,他为人处事的品行对我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读研期间,我虽然与陈老师也有课堂外的交流,但更多还是限定在“老师与学生”“读书与学术”的范畴里,所以,对老师为人处事与人品并不了解。但也从系部老师口里听到了他们对陈老师的评价: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淡泊名利,人品好。陈教师的科研教学能力我们感受到了,而为人处事的评价,当时我并没在意其中意蕴,觉得这样的表达更多的是中国人的礼貌性说词,陈老师是一个普通教师嘛,无官无职,如此说说而已。直到毕业后多年,通过交流与观察,我才真正看到了老师品行之淡泊与清白!

毕业后,周利生留校马列部工作,几年后,我也回到了马列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开始几年,我们会在节假日期间不定期地去赖老师和陈老师家看望他们,与他们聊天,谈天说地。2000年后,随着老师的年龄增大,去看老师们就形成了固定项目,每年春节前我们都会约好一起去。回想毕业后与陈老师近20多年的交谈,发现他从没有谈过自己,也不臧否部门里的人与事,交流基本上集中在党史学术动态、国内外形势以及学校发展变化情况几个方面,无论多么大的事,他说起来都是云淡风轻。做学生时,就感受到陈老师言与行的温文尔雅,原以为这只是师生世界里的状态,没想这是他的真实品行!世纪之交的中国无论思想学术还是社会生活,充斥的是激荡与膨胀,轰鸣与喧嚣,可是,这些世间之事与势,从陈老师言说里出来宛如深山小溪,涓涓流淌而已。陈老师住在二七北路南昌市育新学校北面的一个单位宿舍里,小区老旧而寂静,每次从陈老师家出来,“燥热”的我便清静不少。当时我不免想陈老师对外在世界如此平静如水,对自己的利益之事也会如此吗?还真如此!

陈老师业余爱好是下围棋,他的一个棋友住师大校内,退休后,他每周都会从家里走到校内与棋友下几盘。老师家到学校近2公里,按陈老师步行速度,行走近半小时。有一次聊天,说到此事,我就顺口问;退休前,怎么没有在校内弄一间房子?当时,学校为了解决校外教师上下班花费时间长以及午休问题,给出了政策,校外教师可以申请校内一间宿舍。当时不少住在校外的年轻老师都申请到了。旁边的师母听我说这个事,便随口说:唉,我们家老陈从不向单位提要求的。我说这是政策允许的事,又不是特殊要求,有什么不可以?师母说:是呀,看学校有这个政策,我们也申请了,可就是没有,那些年轻老师都有了……还没说完,老师就打断了师母的话,说:“这有什么说的?”后来我还了解到,陈老师申请一间宿舍的事没有落实,陈老师自己也不去追问相关部门,但是他的棋友知道后觉得不公平,便向他一个任副校长的好友反映。这位副校长也觉得应该解决,便电话相关部门要求解决,随后相关部门也基本落实了,都要到拿房间钥匙的时间了,可不久这位领导调离了,结果,一间房子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随着年纪的增大,家人也不放心陈老师一人步行到校内去下棋,老师便不再去学校与好友下棋了。

一次与同事聊天,我才知道陈老师是“离休老干”,而非普通的退休教师。按相关政策规定,1949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的人可以享受“离休”待遇。陈道源老师是安徽人,1949年时正在安徽大学上大学,这年春天,还没毕业的他与同学们一起投奔了解放区,参加了南下解放军的部队,因而属于“离休干部”之列。在几十年与陈老师交谈中,他从未谈到这些。据我所视,他也从没有享受“离休”待遇。按相关规定,“离休”人员的住院费全部报销,而且可以享受单人病房等高干待遇。可正如前面所说,陈老师离世前住院也是在三、四人一间的普通病房。离世前,陈老师还特别嘱咐不开追悼会,骨灰实行树葬!陈老师去世当天,利生(时任马院院长)、王员(马院书记)和我以及办公室主任刘艳等几个人临近中午时便到陈老师家去看望师母,同时想商量追悼会相关事项。结果师母说他们已去殡仪馆送陈老师遗体火化了,并告知不开追悼会了……当晚8点,我们一行人又来陈老师家。王员代表院里说陈老师是我们院里受人尊敬的教师!我们都是他的学生!还特意说,陈老师离世的事已向学校汇报了,按相关规定政策,校主要领导要来看望的,但他们现均在外地!师母说,陈老师也就希望安静地走,没有必要……

(三)

费孝通先生回忆他的老师们时,喜欢用“老派知识分子”来称呼他们,言辞中充满了尊敬;许纪霖老师在一篇纪念李慎之的文章中,也把李慎之定为“老派共产党员”;研究知识分子历史的谢泳教授也公开宣称:“我喜欢‘老派’这个词。旧比不新好,这是我过去判断许多学术问题的一个基本看法,对中国的知识分子,无论左右,我也这样看。”“老派”“老派”,“老”在前,当然得先“老”才行。不过,“老”了,可不一定就能成为“老派”,也有可能成为“老奸巨滑”“老谋深算”“老气横秋”“老于世故”,更有甚者会成为“老朽”而“倚老卖老”“为老不尊”……所以,“派”,才是“老派”的核心,“老派”的灵魂。那么,“派”又是怎样的品性呢?从字面意义上,“派”,讲是指一个人的作风、立场、习气与风度。虽然职业与行业不同,“老派”的品性也是不一的,但肯定有共同的东西。费孝通先生在讲他的“老派”老师们时,指向他们在学术研究水平之高与作风之严谨,但更多则指向他们道德上正直的习气;许纪霖老师和谢泳也分别把“以弘道为己任”、“公私分得很清”视为老派共产党员的显著特征。显然,对“道”的信念与坚守,是“老派”人物的核心作风与习气。这个“道”,从大处讲,是“解放人类”之“天道”,从小处说,是“束约自我”之“道德律令”。先哲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显然,先哲在告诉我们,在“达”与“穷”、“兼”与“独”、“天下”与“其身”之间有一个共同的“道”。这个形而上之“道”落实到实践之中就是“派”的风范展示。这个“派”其实是“正派”,是堂堂正正的“正派”!于教师而言,教学之“派”,就是要有学识有见识,勤于指导学生;在为人处事上,淡泊名利,公私分明。

在我眼里,陈道源老师就是这样的“老派”教师!

(全文完)(作者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后记:“老派”一词二字,在追求“日新月新我常新”的时代可能算是极为“out”的标签了吧。其实并非如此,许纪霖先生就把“理想主义”视为老派共产党员的一个显著特征:“老派共产党员,就是中共党内的理想主义者,以弘道为已任的二十世纪士大夫……他们对党之荣辱、理想之执着,难为后人所理喻。”那么,什么是老派思想政治教师的特质呢?仿照许先生的说法,我以为可以这样来定义:老派思想政治课教师,就是思政课教师中的理想主义者,有家国情怀,以读书思考育人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他们淡泊名利、举止文明、平静生活,阅读不止、思考不息。“一些老派共产党员的特征,有两点印象特别深刻,一是无神论思想,一是公私分得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