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黄凯南:作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工作者和科研工作的管理者,必须积极服务“国之大者”,把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最突出的重大任务,紧密结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积极组织专家学者,研究好、阐释好、宣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碳达峰碳中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作出山东大学新的独特贡献。
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部常海峰:新征程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是一门大学问,作为学校机关工作人员,面对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许多新要求新趋势,面对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把“金钥匙”,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始终带着学习和研究的心态投入工作,深刻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规律,紧密结合岗位实际加强院校研究,用谋划事业的创新思路、推进工作的真招实招不断塑造学校发展新优势,为加快实现学校“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作出管理人员应有的贡献。
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李抗: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等重要论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当前,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努力构建协同育人就业工作机制和更高水平就业工作体系,认真谋划学校人才战略布局和在各地各行业的未来影响力,加强向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单位的人才培养输送,广泛拓展就业创业渠道,强化就业指导服务能力,全面提升职业发展能力,加强服务国家战略就业价值引领,鼓励和引导山大学子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大业中。
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党委书记赵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着力增强研究院党委和基层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将研究院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为扎实推进研究院高质量发展、积极投身学校“双一流”建设、助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化学与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孙国翠: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工作的高校辅导员,深知新时代赋予高校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我将继续捍卫“两个确立”,秉承山东大学为国育贤初心,用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引领学生成长的具体行动,用党的科学理论引领青年成长,做好青年的知心人、引路人、热心人,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国际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璐璐: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也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是新时代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引擎,坚持按照青年成长规律促进人才培养机制是内涵要义。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始终树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培养兼具爱国情怀与国际竞争力的中外人文交流先行者,以全球视野融入世界发展,表达中国声音,为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增信释疑、文明互鉴提供人才支撑。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马桂兰:青年工作是党的战略性工作,在新时期,我们应该更加坚定自觉地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争做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积极培养敢想敢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好青年。
管理学院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主任刘冰:回顾这十年,中国教育经历了一场全面、深刻、系统的迭代变革。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继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培养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继续坚持以顶天立地为教育改革的基本定位,攻坚克难解决国家发展的“卡脖子”难题;继续坚持以协同共创为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式,联结“学校”“家庭”“社会”和“受教育者”四个关键要素;继续坚持以平台育人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建立健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医学融合与实践中心辅导员薛冰:在此重要的时间节点、关键的奋斗坐标,党和国家事业向着更加开阔的天地进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新征程新局面。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将心怀“国之大者”,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写好立德树人答卷,做好广大青年学子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引领他们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不断强化“强国复兴有我”的责任意识,自觉将“小我”成长融入“大我”奋斗,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