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工业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报》

对标“双一流” 聚焦高质量加强创业型人才队伍建设

作者: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    
2022-11-01     浏览(229)     (0)

未来五年, 是学校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的攻坚期, 也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期,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将深入贯彻落实校第五次党代会精神,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紧紧围绕一流学科突破、新一轮博士点申报、新兴交叉学科快速崛起和基础学科高质量运行,在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上下功夫,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构建更为包容、 更有温度、更具活力的创新人才生态系统,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深化改革, 全链条打造人才特区“强磁场”

以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为契机,加强“人才特区”建设,瞄准国家发展急需和国际前沿领域,在学科发展、平台搭建、队伍建设、经费使用和项目组织等方面赋予人才特区更多的自主权,对高层次人才实行人才梯队、科研条件、管理机制配套的特殊政策。建立人才引育特殊通道,建立首席科学家牵头负责制、重大项目负责人举荐制、人才团队特殊调配机制。 创新人才使用特殊机制,建立海外人才预聘机制,创新人才收入分配制度,开展人才自主评价和考核。 构建人才保障特殊生态,设立人才服务专员,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靶向驱动, 多举措构筑人才引进“新高地”

锚定一流学科创建关键目标,坚持系统思维,分层分类引进人才,拓宽引才渠道,坚持以帅才聚才、以平台汇才、以机制引才、以影响揽才,加强“探·智”“梧桐新凤”等品牌建设,在人才引进提质增效上靶向发力。推进教师编制核定,以学校事业发展为核心,以基本教学为主线,深入调研、科学测算、精准设岗,合理核定各教学科研单位教师岗位编制,为精准引才提供科学依据。 深入实施“一院一策”,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发展定位,以学校人才引进办法为依据,强化院系主体地位,引导各教学科研单位结合发展实际制定人才引进规划。

协同创新, 全过程构建人才培育“新体系”

实施高层次人才“筑峰计划”,培育战略科学家与“高精尖缺”学科领军人才团队。重点选拔和培养引领世界科技前沿、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帅才”型战略科学家,支持其组建领军型人才团队。 实施青年才俊“拓原工程”,健全优秀青年人才成长支持体系。 在平台建设、人才评价、项目申报、资源保障等层面加大资源投入,给予政策倾斜,做大青年人才的“蓄水池”。实施博士后质量提升工程,构建以笃行博士后、师资博士后、科研博士后为主体的分层培育体系,锻造一支学术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博士后队伍。

系统思维, 全方位优化人才队伍“新格局”

加强顶层设计,凸显学校优势特色,按照重点建设优势学科、优化建设特色学科、夯实建设基础学科的思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加强专技岗人员编制管理, 以基本教学为主线,加强专任教师及教辅人员编制的科学管理。修订岗位设置管理办法和职员制评聘办法,优化岗位设置,逐步推进全员聘任。做好系统规划,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积极开展青年教师选聘研究生辅导员工作,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与学科发展。推动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协同攻关,实现学科互补、优势叠加、紧密融合,努力构建“大思政”格局。

精准科学, 多元化用好人才评价“指挥棒”

发挥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系统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综合评价教师的道德品质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能力与业绩。 树立高质量绩效评价导向,修订奖励性绩效工资管理办法,创新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不断完善学校薪酬体系, 鼓励产出标志性、高质量、有影响力的成果。拟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在物质奖励之外, 建立健全教职工荣誉体系,加大对教职工的精神奖励力度,进一步激发教职工的内在荣誉感, 激励教职工担当作为、干事创业。

用心用情, 多维度营造人才发展“生态圈”

坚持以人才为中心,不断增强人才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实施师德师风“提振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以时钧精神为引领的南工大师德师风精神宝库。 持续开展 “师德十佳”“师德楷模”评选,培育良好的师德文化。 建设人事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打造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数字化档案、人才数据库,实现人才引育的全周期管理。 实施人才发展“暖心工程”,建立院士专属服务制度,拓展青年教师协会的服务功能,创新人才服务机制,不断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为人才提供安居、医疗康养、子女入学等多项优质服务,让人才生活更舒心、工作能安心、创业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