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沈阳工业大学 - 《沈阳工业大学报》

凭栏一倚稻秧香

作者:理学院应用数学2101班秦晓珍    
2022-06-15     浏览(66)     (0)

沈阳难得下了一场雨,夜已晚,渐凉,我随手寻了一件外套披在身上,站在阳台上,微微倚靠在窗沿边,静静地听着雨落下的声音,外面灯影错落,有人借雨作伴奏唱着“风吹起稻浪,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成垛。谷子迎着阳光,哔啵作响,水田泛出一片橙黄。”

歌声带着我穿梭在记忆的隧道中,停留在我十四岁的夏天。晨阳初起,雾气笼罩,一块搁置了近一年的稻田微微隐现,父亲额角密麻的汗水滴落在水牛一深一浅的脚印中,贫瘠的稻田最终缴械投降,变得松软。古朴的木屋后面,是一片翠绿的竹林,细心的人扒开外围的几棵竹子便能发现被守护着的水池,这是全家的生命源泉。清澈透明的水在父亲的协助下,通过长长的管道,源源不断地涌进稻田,稻田吸收了甘甜可口的水后,挣脱了冬季的束缚,焕发出新的生机。父亲小心翼翼地搬出早已培育好的秧苗放到田埂上,我也学着父亲的样子挽起裤腿,光着脚踩进了肥沃湿润的田地里。初下田之际,脚心被泥土挠得咯咯直笑。一阵适应过后,我轻轻地捧起一畦幼秧,按照父亲划好的水线小心地插下去。刚插好的秧苗随着微风摆动着摇曳的身姿,父亲兴致一起,挺起腰唱了起来:“手把青秧,插满田呐,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父亲常教导我,做人就要像插秧那样,看高不看低,求远不求近。要像歌词里那样,只有我们心无旁骛低下头来,才能真正地看清自己。遇事肯“低头”,肯“退步”,才能更好地去追求自己的“路”。父亲说做人一定要像那些秧苗一样,根须清净,才能有所成就。秧苗乖乖扎根在稻田里,和我一样竖起耳朵听父亲“絮絮叨叨”了一个上午。满丘的绿色溢出生机,颇具一番“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韵味。

晌午到了,奶奶佝偻着身子呼喊我们回家吃饭,父亲收拾好耕具,扛起犁头,而我牵着水牛默默地跟在父亲的身后。饭桌上,我委屈地用筷子拨动碗里的米饭,埋怨奶奶怎么没有炒我最喜欢的土豆丝。奶奶放下碗筷,和我们摆起了龙门阵,她回忆道:“我们小时候哪有这些啊,以前连窝窝头都只有家里有客人或者过节过年的时候才能拿出来尝尝。那时候闹饥荒,一家十几口人,每个人手里面分到一捧玉米面,守着一小盆野菜,根本填不饱肚子,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就只能去扒树皮,连泥土都啃过。后来啊,公社的工作人员给每家发了一点水稻种,社长说那是新培育的水稻种,能结出黄澄澄的稻谷!在社长们的帮助下那一年秋收之际第一次大丰收,家家户户的桌子上摆上了白面馒头和大米饭。”奶奶说着说着眼角泛起了泪光,她哽咽道:“我一辈子没读过什么书,却也知道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袁老的救命之恩,我老婆子来世为他当牛做马也愿意。”我羞愧地低下了头,大口地吞了一口白米饭,真甜,真“甜”。

袁老已去世一年,时光和我们都在往前走,我们在一日三餐里纪念袁老。《种子》里面有一首歌词写着“我有着一个梦,埋在泥土中,深信它不同。光给了它希望,雨给了它滋养,陪着种子成长。我有着一个梦,走在田埂上,它同我一般高。我拉着我最亲爱的朋友,坐在稻穗下乘凉。”穗下乘凉是袁老毕生的梦想。我想,家乡稻田里的秧苗,应该也在思念着袁老吧。

窗外的雨声渐渐消失,一颗星星若隐若现,我猜,那是袁老,他始终放心不下世人,所以化作了星星继续守护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