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 -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报》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 我们的家国情怀

忧喜乔迁

2022-10-27     浏览(99)     (0)

文章描述了作者及其家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多次搬家经历,以及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所带来的幸福感。文章回顾了作者的结婚经历,包括在集体宿舍和单身宿舍生活的情况,以及多次搬家带来的变化。最后,作者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感激之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城市住房紧张,结婚时能有一间婚房,是那时即将结婚的青年男女的奢望。不少人为了等房子,婚期一再推迟。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30多年间,从住集体宿舍到结婚后单位分房、福利买房、再到购买商品房,先后多次搬家。回想起来,酸甜苦辣的滋味恍若就在昨天。


第一次搬家


    1988年1月,我和妻子领取了结婚证。妻子在医院工作,我在医学院当老师。当时的医院和学校都是职工多、房源少的单位。

    领取结婚证一年后,我和妻子在老家举办了婚礼。回到单位后,因无房子,只好各自住在单身宿舍里。

    我在单位和六个同事住一个房间,睡的是上下铺。妻子的条件稍好些,两个人住着一间七八平米的宿舍。半年后妻子同宿舍的同事结婚搬走了。

    征得妻子同事同意,她先保留床位不向医院退房。这样妻子暂时拥有了一间单独居住的宿舍,我可以名正言顺地搬过去和妻子一起住了。至此,算是真正和妻子“团圆”。

    妻子的单身宿舍是一座老式建筑。后来才知道,这座建筑建于1882年,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是由美国长老会建造的。这是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妻子住在顶层阳面最西侧的一间,是这一层面积最小的一个房间。

    本想把结婚时早已准备好的双人床安上使用,但因房间小,房间内近窗子的东侧又有一根烟囱占据了空间,双人床无法放下。最后只好用一块30多公分宽的木板把单人床加宽做了婚床。

    和隔壁宿舍之间的墙是两层木板,隔音效果奇差,打个喷嚏隔壁都能听得见。我搬过去时,隔壁的一对小夫妻已有了一个刚满月的女宝宝。孩子哭的时候,婴儿清脆的哭声传过来,像孩子在我们自己房间似的。

    我和妻子在这里住了一年多。儿子就出生在这个百年老房子里。


第二次搬家


    1989年12月,妻子分到一间18平米的砖瓦结构平房,房子的前面还有一间4平米的厨房。厨房没有门,由分到房子的用户自行解决。

    那时社会服务不像现在这么便捷,小小的一扇门给我们出了一道大难题。多亏在市劳动局工作的一位老乡从建筑工地的垃圾堆里给捡回一扇废弃的工棚门,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房子的墙是实心的,隔音效果好,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不敢在房间里尽情说笑,只能一天到晚和妻子说“悄悄话”了。

    妻子特别高兴,拾掇房子的那些日子整天乐呵呵的。按照妻子的意思,我们选了布料,托一位有缝纫手艺的朋友帮忙做了一套橘红色的大布帘从天花板一直垂到地下,把房子分隔成内10平米外8平米的内外两间。

    这次搬家的时候儿子刚出满月。儿子在从单身宿舍到这个新安的家的路上一直哭。到新家后,妻子把他放到柔软的床铺上,小家伙立马不哭了,踢蹬着胖胖的小脚丫,挥舞着肉乎乎的小手,显出舒服的憨态。


第三次搬家


    1994年冬,医院基建规划,要把我们平房区的平房拆掉,在该区建设两座高职楼。于是我和妻子有了第三次搬家。

    不久前,医院在院外一个小区落成了几栋宿舍楼,有一批老职工搬迁到新宿舍区去了,腾出了院内前后两栋筒子楼重新分配。

    这次调房,妻子分到了前栋筒子楼的房间。去看房子的时候,我在楼前的墙壁上隐约看到一条尚未被岁月的风雨褪尽的标语:抓革命,促生产,为实现第三个五年计划而奋斗!

    国家第三个五年计划是在1966年到1970年。以此推算,这房子应该有些年头了。

    分到的房子有两个卧室,厨房和厕所安装了自来水,房间总面积近40平米。冬天集体供暖,不用再生煤炉子,也不用大冬天跑室外公共厕所,更不需要再到室外的公共水龙头去洗锅刷碗了。


后续


    1999年,我晋升为副教授。2002年学校分配给一套近100平米的三居室单元楼房。房子虽然还是旧的,但是面积不小,只有高级职称才能享受这个福利。

    搬到这个家的第三年,儿子参加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获得初中组潍坊赛区第一名、山东赛区第二名、全国比赛第八名的成绩。儿子在这个家里考取了大学,后又出国留学。母亲说,这个家给我们带来了好运。

    后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我又搬过几次家,新房子一次比一次大,装修一次比一次阔气,幸福感也一次比一次浓烈……


□ 基础医学院 鞠学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