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安大学 - 《长安大学报》

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交通类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玮  沙爱民肖晶晶王旭昊  ●蒋    
2022-10-21     浏览(358)     (0)


一 引言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具有基础性、服务性、引领性、战略性等属性,是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我国的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在建设规模、客货运输量及运转效率方面均已位居世界前列,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交通运输行业的飞速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交通大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十九大将建设“交通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党中央根据新时期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国家发展目标与建设任务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赋予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崇高使命。面向交通强国战略需求,培养新时代交通运输行业人才是落实这一战略的重要前提。人才培养不能脱离时代发展背景和行业需求,在从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的进程中,交通运输行业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智慧交通等新兴技术日新月异。以ABCD(AI人工智能、Blockchain区块链、Cloud云计算、Data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推动了智慧交通、无人驾驶、清洁能源交通的快速发展;二是海外交通项目方兴未艾。“一带一路”倡议和交通运输行业的“走出去”拓展了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新方向。“道路通,百业兴”,设施联通是合作发展的基础,交通运输行业肩负着“开路先锋”重任,发挥着先行引领作用;三是大国工程不断涌现。秦岭终南山隧道(世界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港珠澳大桥(世界最大规模的桥岛隧集群工程)、深中通道(目前在建的世界级超大“桥、岛、隧、海底互通”集群工程)等一大批国家工程层出不穷,引领了全球交通科技,彰显了大国交通实力和交通文化自信。上述新兴技术、海外需求,以及实力与文化自信深刻影响了行业的发展,同时对传统的交通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数学、力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对传统的学科基础背景难以满足新兴交通技术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和知识更迭的速度加快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论文从行业发展变革出发,分析了当前时代背景下公路交通人才培养需求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并且介绍了长安大学未来交通学院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

二 行业发展对公路交通类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以智慧交通、海外项目和大国工程为缩影的行业发展背景为新时代公路交通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一)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复合知识背景

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是当前公路交通的建设发展与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面向行业发展前沿和需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感知、信息通信、清洁能源等新兴技术在公路交通建造、运营、养护和管理的全寿命周期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拓展了交通+“智慧”,交通+“能源”,交通+“大数据”等新的研究方向和产业链条。

基于智能感知和大数据分析的BIM智能建造,显著提高了设计和建造效益;基于人工智能、信息通讯和云计算等综合叠加技术的无人驾驶,将有望提升交通运行的安全和效率;基于光伏、无线充电等新能源技术,将能够极大的减少交通碳排放,提升交通运行的能源自洽率。这些行业技术的发展,仅通过传统土木工程的数学、力学、材料科学相关基础学科知识和技术难以推动和实现,还需要掌握电子科学、信息技术、控制工程、动力工程和环境科学等综合学科知识,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才能实现。因此,公路交通类人才培养要主动面向行业产业需求,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面向产业链设置学科专业,不断提升公路交通类人才培养行业适应性。

(二)具备面向一带一路等海外项目的国际化视野

目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项目的八成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2020年,我国企业承揽的境外基础设施类工程项目5500多个,累计新签合同额超过2000亿美元。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仍然是投资建设的主体,在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约为1414.6亿美元,占比超过70%。海外工程项目投资建造过程中,项目前期的招投标、施工建造的规范、施工管理的要求与国内工程项目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在人才培养的方面,除了对日常交流外语的基本要求外,还要掌握专业外语、国际工程项目招标投标程序与方法和国际工程设计与施工规范等知识。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的进程中,要主动和更多的大型行业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的本土化,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三)具备投身祖国重大工程建设的家国情怀

以港珠澳大桥(世界最大规模的桥岛隧集群工程)、天山胜利隧道(在建世界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川藏铁路(高海拔、大高差、强地震等环境下难度最高的高原铁路)为代表的重大工程不仅需要建设者具备解决复杂工程和技术问题的专业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还需要建设者具备钻研精神、工匠精神、务实精神、创新探索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一系列用于承担重大艰险工程的情怀和品质。应该来说,解决复杂工程和技术问题的专业能力可以通过工程实践不断磨练和提升,而优良的情怀和品质则是支撑个人能力提升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情怀和品质的塑造比知识能力培养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公路交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想有机融入,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自觉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躬身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一线,在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和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家国情怀。

三 公路交通行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体系保守,培养模式单一,难以适应行业发展的多元化和交叉性需求

随着高端装备、高新材料以及信息技术等在交通行业的广泛应用,对人才的学科视野拓展和前沿专业知识的获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有知识体系难以适应现代交通行业的发展需求。2014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上,提出了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四个交通”发展,即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和平安交通。而面向行业四个交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还远远不够,特别是满足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和综合交通发展要求且有学科交叉背景的人才十分缺乏,导致了高校人才培养知识结构滞后于行业发展需求,这既有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进程滞后,也有学科交叉课程和多学科背景课程师资缺乏的原因。

(二)培养模式固化,难以对接人才培养的开放性、国际化需求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缺少国际工程背景及海外文化氛围下的专业教育,缺乏对国际工程建管模式、国际工程标准规范的认知;同时学生(特别是本科生)的国际化交流渠道相对单一,制约了人才的开放性培养。目前在“一带一路”工程项目中,使用海外标准的占比约为2/3。我们培养的人才对我国交通行业的标准规范和交通文化相对熟悉,而对以欧盟标准、法国标准、英国标准等海外工程标准为主的“一带一路”沿线主国家公路工程建管模式、控制标准、工程评定方法等缺乏了解,不能适应交通运输行业“走出去”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三)对交通发展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没有系统的、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总体设计

交通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在课堂和实践教学方面,对公路建设和发展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造成了“课程思政”教育手段和资源的缺乏,这也反映出了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深度及全面性不够等通病;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思政内容与融入专业知识讲解之间不够协调和紧密。此外,大多数专业课在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中,缺乏对“课程思政”讲授点进行系统、规范的布局。

四 发展的思路

(一)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拓展学科专业内涵,与时俱进培养复合型人才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和绿色低碳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交通运输领域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应当聚焦未来交通智慧、绿色、安全、低碳的发展方向和需求。在传统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大数据、网联网、新能源等专业方向,推进交通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设置适应行业产业需求的新专业,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当然,在课程体系中涉及到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时,学生所在学院往往不能单独开设,需要形成跨学院的联合培养机制;同时,复合型知识架构和体系对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全面、准确把握专业前沿的科研发展动态和具有一定范围及深度的交叉专业知识。

长安大学交通类人才培养中,聚焦“交通强国”战略、“双碳”战略等国家需求,立足学科专业体系化、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需求,完善学科专业体系,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纳入交通类专业选修课,成立未来交通学院,探索跨学院、跨专业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聚焦“一带一路”倡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国际化能

“一带一路”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动力强劲,交通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大,需要针对海外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课程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需要体现课程的国际化,需要强化专业英语学习、国际工程项目招标投标方法、欧美建设标准等;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尝试开放式、讨论式、情景式教学方法,例如国际工程项目招标投标方法可以采用模拟谈判的形式,让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在课程实践方面,可以通过海外联合毕业设计、暑期海外工程实践等形式,提升学生对海外工程项目的认识和适应性。当然,这些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课程实践改革和探索的背后需要教学团队和教学资源的国际化支撑。

长安大学自2008年起,在交通类专业方向上,增设国际工程方向,创新公路交通国际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新建了培养方案,新增欧美设计规范释义、FIDIC土木工程合同管理、国际工程案例等特色双语课程;围绕行业的国际化人才需求,采用浸入式情景课堂、海外导师授课、全英文毕业设计等开放式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在国际工程中的适应性与竞争力。近5年来,国际工程方向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率100%,为中国交通技术和标准走向世界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厚植强国情怀,系统架构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培育担当使命的时代新人

交通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可挖掘的内容较多,从老一辈交通人在“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铸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到当前港珠澳大桥、终南山高速公路隧道等大国工程建设的举世成就,这些都是生动鲜活的“课程思政”;同时,在教学中传达工程建造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大国工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科技创新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这些都是专业课“课程思政”需要植入的元素。通过对每门课程的优质思政素材进行深入挖掘凝练,通过系统设计和布局使知识点充分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除了专业课的思政育人融入,在通识课和专业实践课中融入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也是需要持续探索的方向。

长安大学充分挖掘凝练交通运输学科和专业特色,打造“一路一桥一课”特色课程,开设《交通强国》等7门行业思政通识课,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及时融入“交通强国”、“一带一路”等时代主题和公路文化;建设了一批“超级工程”工程案例品质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动态植入行业态势、爱国情怀和强国使命,探索形成了集工程认知实习实践、行业发展调研和工程案例分析等专业知识于一体的现代交通“课程思政”教育新路径。

五 结语

“交通强国”建设为新时代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一带一路”倡议、“新基建”规划、“双碳”目标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对公路交通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人才需求和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专业内涵和培养模式等难以满足国家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工程和产业创新人才需求,需要以国家需求和行业发展为导向,面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复合知识背景、“一带一路”等海外交通工程的项目经验以及投身祖国重大工程建设的家国情怀;围绕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国际化能力提升和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等方面进行实时调整;开展从招生类别、课程体系与内容建设、跨学科培养机制体制、国际化路径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推动高新技术与传统交通类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深度融合;探索传统交通类专业改造升级的实施路径,为交通强国建设夯实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