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怀着十分仰慕的心情入职工商学院,一下子从中职教师变成了大学教师。“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不仅仅是因为学校规模大、受教育者年纪大,而且还有大视野、大智慧、大学者。我特别想成为这种有智慧、有学问的人。可是慢慢地发现,SCI是什么我不知道,核心期刊还分北大版的和浙大版的我也不知道,课题申报原来是需要有那么多积累的。原来要成为一名学者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看到身边的老师们发论文、出教材、写项目,我困惑了。我也想在学校这个大舞台中发点光,也想为学校争点荣誉,但我才不如人、智不如人,那我该怎么办?
我在企业工作过,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并且与企业的一线职工也有颇多的交流,技能是我的特长。而且我也发现我们有很多老师虽然科研能力很强,但动手操作能力不是很强。既然才能和智能我比不过大家,那我就跟大家比技能。不争写字台,只争工作台。走技能之路,强技能教育,育技能之才,用技能报国。在教学中,我的课基本上以专业技能课为主,特别是维修电工课社会化考评中合格率在97%以上;在课余,通过技能竞赛训练,特长生等形式提升学生的技能,目前已经有11位同学获得电工高级证,1位同学获得电工技师证。在业余,每年为宁波市培养和鉴定100人左右的电工高技能人才,有些人也已经成为了省市级的工匠或技术能手;每年参与宁波市一类竞赛的命题和评委工作2-3次;每年完成1-2个企业横向项目,产值10左右;今年还在社会服务处的组织下,对衢州地区150多名职工和退伍军人进行了电工及工匠精神的授课。
在人事处的推荐下,2019年,成功领办“智能制造技能大师工作室”(由教育部发文);2020年,本人入选浙江省“百千万”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2020年,被评为“交投工匠”。只有解放思想,不墨守成规,才能成为时代探路者;只有敢于担当,不畏艰难困苦,才能开辟一片新天地;只有坚持才会看到希望;只有时刻准备着,机会才会降临到我们身边。这是我这些年来最大的体会。
2020年12月31日,“双高校”建设动员大会召开,让我清楚地明白了“双高”来自不易,让我清楚的了解到学校的现状,更让我懂得“只有落地才能生根开花”。这次动员大会,是我2010年后再次听到鼓舞人心的讲话。我深刻意识到只有单位发展了,个人的才能才会得以更好发展;只有单位强大了,个人的成就才会被社会肯定。因此,我积极投入到双高建设的任务中,领办了技能大师工作室提升任务、教材编写任务、技能竞赛及题库开发任务、社会服务和社会培训等多项任务。希望能用我的微薄之力助力学校双高建设,在我的阵地上开拓出新的高地。
心怀感恩所遇皆美,心怀善念所遇皆暖。在工商这个大家庭中,我时刻能够感受到工商的温暖。电子信息学院、人事处、校工会、校宣传部等部门为我的事情尽心帮助。如果当年我不是因为仰慕高校,就不会来到工商。如果不来工商我就不可能取得这么多的荣誉。如果没有领导的关心与同事的帮助,我也不可能走一片属于我的新天地。
我时刻要求自己:专心致志做事,不求个人得失;追求事情的最高标准,不计时间的长短;做事一丝不苟,从不敷衍了事;超越自我,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脚踏实地的工作、心无旁骛地做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学校的发展添砖加瓦。“众人拾柴火焰高”,让我们共同携手奋进,为工商美好的明天用心工作,祝愿学校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