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盐城工学院 - 《盐城工学院报》

午间随感

2022-09-30     浏览(94)     (0)

午间小憩,清风拂面,顺手从书架上拿下来一本《梁家河》读,一些随感记录如下。

这本书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以及他回报黄土地、对梁家河乡亲们的深情厚谊,让我认识了一个更加真实有血有肉的国家主席,了解了他的少年青年经历和成长的心路历程。从北京大都市到西北小山村,任哪一个16岁的少年都不可能切换自如,总书记当时也一样。他折腾过,内心挣扎过,但慢慢也被时间和黄土地人民的淳朴打动,“过四关”,克服了诸如饮食、洗漱、住宿、环境、劳动等各方面的困难,扎下根来要做一个农民。也许那时起,他的脑海中就有了脱贫攻坚的蓝图。正如他自己所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我们如果说有什么真知灼见,如果说我们是走向成熟、获得成功,如果说我们谙熟民情或者说贴合实际,那么都是感觉源于此、获于此”。

在最年轻气盛的那几年,“从15岁到22岁,在那个小村庄里,习近平总书记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并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除了总书记个人的故事外,这本书还描绘出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无比真实的中国西北农村。那些在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艰苦环境,那时的人们都习以为常。每当放下书回到现实,我都会被这30多年时间里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震惊。“在习近平心里,梁家河是挥之不去的乡情,是他精神升华的起点,是他为民做事的信念以及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密密交织起来的绵绵深情”!我也曾有幸踏上那片土地,孕育了我心目中最伟大的领袖的那片黄土地。站在总书记耕耘过的土地上听书里的故事,让我对梁家河这个地方,《梁家河》这本书都有了再也割舍不断的动人情怀。

想到去年六月刚刚回到家乡,初到家乡高校工作的我,心情也有一丝复杂。小时候总想着长大就要离开家乡,想要去大城市闯荡,而故乡却从未责怪我的年少无知。倘若生活揉碎了你的星辰大海,不如就回到家乡,这里不仅有诗和远方,还有你的懵懂和年少。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家乡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肉眼可见的高楼林立,高架绵延,最让我感触深刻的是我所居住的村镇,近些年,村政府积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动全村人民共同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实行乡村全面振兴。村里泥泞的小路覆盖上水泥,安装起路灯,一栋栋新农村住房整齐而别致。记得在外求学和工作的时候,每一次回到家乡,父母都会做上满满一大桌子的饭菜,一家人坐在一起,听着我讲述在学业上、工作上的趣事与不快。猛然间看到父母逐渐衰老的容颜,思绪也一下子飘到小时候。那时父母耕作农田,我在一旁捣乱偷懒,父母却没有责怪,只是摸了摸我的脑袋。印象中父母沾满汗水和泥泞的脸颊,与现在父母脸上被岁月磨砺出的一道道皱纹重合在一起。泪水从眼眶中掉落,打湿我的脸颊,父母的年纪大了,我想回到家乡工作,陪伴在父母身边。于是我辞掉了大城市的工作,来到了家乡的高校。在外求学的这么多年,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愿望在我心中埋下,我想和教育过自己的优秀教师一样,用语言去播种、用粉笔去耕耘、用汗水去浇灌、用心血去滋润,为祖国、为家乡培育出祖国的新一代栋梁之才。

作为家乡的一份子,我不应是家乡建设的旁观者,而要做参与者。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要以身作则、关爱学生、教书育人,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文明在宏大叙事之中,也体现于细枝末节。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人人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相信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每当听着身边老教师骄傲的说他们以前教过的孩子,现在有多么的优秀,我都不禁露出羡慕的眼神。如今,我也想向总书记学习,在最该奋斗的年纪,好好扎下根来,潜心钻研,以德树人,为国育才。此刻,我不禁庆幸自己选择回到家乡,选择去做一名人民教师。

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作为一名普通高校教师的我,定当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科研攻关,主动承担学生社会实践、课后服务等工作,用心用情助力家乡建设,守教育报国初心、担筑梦育人使命的历史责任与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