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师范大学 - 《山东师大报》

莫被“人格标签”定义左右

作者:崔玮琳    
2022-10-12     浏览(125)     (0)


近期,MBTI十六型人格测试成为网民热议焦点。通过网页版MBTI测试答题,人们即可轻松获取自身的人格类型及性格特征。笔者认为,诸如此类的人格测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我、了解他人,但其远不能为复杂的人格特征精准“画像”,我们切莫被“人格标签”定义左右。

MBTI,即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是一种自我报告式的人格测评工具。MBTI测试将个体行为差异从4个维度进行衡量,划分出16种人格类型。

不可否认,作为大众认知自我的一种测量工具,MBTI有其合理、高效之处。它被广泛用于自我了解和发展、职业发展与指导、企业招聘、团队建设管理和人际关系咨询等领域,但其不全面性也显而易见。首先,MBTI本身信效度存疑,且在学界有所争议,遑论网络流传版本。此外,千人千面千性格,16种人格类型并不能将所有人格全然概括,简单的四维度分类更无法把复杂性格剖析透彻。再者,心理学家荣格曾言:人格类型不是静止的,这些个人倾向是随着时间不断旋转的。人格特征也会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不同时段、不同心态的测试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不只是MBTI,其他人格测试工具也各有优势与局限。无论是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还是大五人格测试、九型人格理论,抑或写字看性格的“笔迹学”,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人们“认识自己”的愿望。通过诸如MBTI之类的心理测试,人们不仅能获得较强的心理满足感,也会更快地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借以作为自己填报志愿、择业就业时的参考。然而,把MBTI标签化,并将其衍生出的性格解析、MBTI配对表作为自己交友、择偶乃至求职的风向标,左右自己的人生方向,实非合理之举。人格测试不是水晶球,其结果只是“仅供参考”,将分析结果作为标签贴于身上更不可取。

“贴标签”的行为,会促使自我不断进行心理暗示。人们也许会朝着期许方向不断向好,但“高度精炼的标签,正抹杀我们的多样性”。“贴标签”的弊端不言而喻,它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个人潜能的发挥、独特性的发展,影响人们社交圈的拓展。同时,标签化也将进一步固化自我的认知偏差、偏见与刻板印象。诚如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所言,“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给自己贴标签”。每个人都是生性鲜活的个体,一枚枚标签无法生动描述不断变化的我们。我们应努力认识更多面的自己,去做不被定义的自己,要时刻保持警醒,切勿被各种分类与标签禁锢。

总而言之,借助人格测试工具了解自己与他人,发挥所长、补齐短板,无可厚非;倘若将之奉为圭臬,一味按“人格标签”行事,甚至在其“指引”下规划人生、抉择未来,则未免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