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 - 《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愿把青春献热土
作者:□赵振华
2021年10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工作的我,被山东省委组织部选派到德州市宁津县相衙镇宋庄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一直希望能够为农村发展做些什么。
虽然有着20多年的农村生活经历,但刚驻村时,我对农村基层的管理工作还是有些“本领恐慌”。那时我下定决心,一定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不辜负组织对我的信任。我给自己制定了两个小目标:一是每周都收集1个优秀驻村工作案例,学习典型经验做法;二是坚持写驻村日记,把驻村期间所感所悟真实、完整地记录下来。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第一次到村,与村“两委”和全体党员开了个见面会后,我便投入了忙碌而紧张的走访调研工作。
调研发现,村里的线路老化,许多路灯出现了故障,尤其是小广场,夜里一片漆黑,给村民的夜晚出行带来不便和安全隐患。许多村民向我反映,这些路灯已经半年多不亮了,一直也没有人来修。
于是,我便在村里的一次会议中说明了具体情况,并要求尽快完成路灯修缮。但是,依然陆续有村民向我反映路灯失修的情况。“赵书记,这都快一个月了,路灯怎么还没开始修?”村民宋清森问道。
为此,我立即来到村委会了解情况,才知道这事儿一直被搁置。原来,那次会上虽然说了要解决这件事情,却没有落实责任到人,并且修缮路灯的资金情况也没有进行讨论。
这一次交流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方式存在不足,要转变工作思路,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还要多和村干部沟通交流,彼此配合完成工作。
我与村党支部书记宋清润商定,将老旧线路更换、路灯维修作为村里亟须解决的重点问题来抓,通过召开支委会讨论、协调维修工作人员、灵活用款机制,路灯修缮工作有序展开。
“春节前,咱们村的路灯必须一盏不落,全部点亮!”这是我对村民们的承诺,也是我对自己的鞭策。得知村里要修老旧线路和路灯,竟然有许多热心村民来帮忙,扶梯子、拉电线、搬路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22年1月11日,宋庄村全村30余盏路灯全部点亮,600余米老旧线路全部换新。此后,我在村里走访,村民都会热情地向我打招呼,让我的心里暖暖的。
“南大路,大路难。”宋庄村村南地势低洼,连接大路的只有一个丁字路口,加之经常过大车,路面损坏严重,每次下雨总有积水,既影响了村容村貌,也让村民出行不便。
我了解到,这段路基本上隔两年就要修一次,由于地势低,维修后的柏油路经水长期浸泡很快就又损坏了,要想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只有把这段路整体垫高、做好排水。
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了,接下来主要是修路的资金问题。为此,我到县里有关部门争取到10余万元资金,修缮了这段路。截至2022年7月15日,村里共硬化美化路面1000余平方米,在路口安装了抗压排水管道。“南大路,大路难”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路顺了,村民的心情也顺了。乡村治理稳步推进经过调查,宋庄村在乡村治理方面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党员老龄化严重,党建引领力量弱,村党支部11名党员,大多数在60岁以上,缺少新鲜血液。二是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村内举办的精神文化活动相对较少,乡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没有得到有效传承。
俗话说:“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帮钱帮物帮致富,不如帮建好支部。”我深刻地认识到抓好党建对乡村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做好党员队伍的发掘和培育工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党员队伍的引领作用,落实“群雁高飞头雁领”。
在走访调研过程中,我积极主动去发现在村里表现积极的青年、村民致富能手,通过不断接触了解把思想积极的进步青年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补充到村党支部中来,现已为村党支部发展宋广财、宋世凯等4名年轻积极分子作为村党支部后备力量。
不仅如此,为增加党员和群众一起学习交流的机会,我在村内组织系列党群文化活动。2022年2月14日,村内举办了“我为家乡献一策”活动,动员返乡村民为村里出谋划策,此次活动共收集针对家乡治理的有效建议对策19条,真正体现了“问计于民”,提高了村民对宋庄村发展建设的参与感。
婆媳矛盾是社会矛盾中不可避免的话题。我发现,虽然村里每年都会选出“好婆婆好媳妇”,但是宣传教育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为此,我提出举办一次“好婆婆好媳妇”展示学习活动的想法,邀请评选出的“好婆婆好媳妇”典型来给全村人作一个经验总结,这一想法很快就得到大家的支持和认可。
2022年3月8日,村里举办了“宋庄村‘三八节’婆媳行”———学习好婆婆好媳妇活动,给原来选出的“好婆婆好媳妇”以展示的舞台,在村内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原来村里有一户经常闹婆媳矛盾的家庭,受到此次活动影响,婆媳关系有了很大缓和。当被问到原因时,这家的儿媳笑着说道:“原来跟婆婆就是缺少沟通和相互理解,上次跟婆婆一块去参加了‘好婆婆好媳妇’展示活动,看到别家都关系这么好,我们也深受教育,家和万事兴嘛。”
一次次活动的举办让村内的气氛也活跃了起来,大家的态度也从一开始的“没兴趣”到现在变得“很积极”,慢慢地开始主动来帮忙组织活动。一桩桩、一幕幕,大家的变化,村庄的变化,我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心中的骄傲感油然而生。义诊活动温暖人心宋庄村和许多农村一样,村里大多是老年人,像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类疾病在村民当中尤为常见。村里医疗条件有限,村民们又很难去大医院就诊,医疗问题就成了村民们生活中的一个“大难题”。
恰巧,我的派出单位是山东中医药大学,在医疗方面较为熟悉。经过我与学校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和眼科医院沟通,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和支持。现在,这些医院定期在宋庄村开展专家医疗团队义诊活动,让宋庄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优质医疗资源。
2022年1月5日,由学校第二附属医院针灸科、骨伤科、内分祕科、心血管病科等科室6名专家组成的医疗队来到村里进行义诊。村民宋风良患有脑梗多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去过几个大医院,治疗效果不好。我知道情况后,将他带到了义诊现场。通过我校针灸方面专家治疗,宋风良的症状当天就有了很大缓解,后来村里举行义诊,他就经常号召乡亲一起过来,有的看病,有的帮忙。2022年6月,村里举办主题党日活动时,我又碰到了他,他激动地对我说:“咱们村的义诊我去了三次了,经过专家的针灸治疗,现在好了很多,太感谢义诊活动了。“每次听到村民因义诊而病情得到缓解的消息,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作为一名党员,我内心也是满满的幸福感、成就感。
通过我与针灸推拿学院大学生组成的“艾暖乡里”三下乡义诊团队积极联系,2022年6月21日,他们来到宋庄村开展义诊活动,由于天气较热,老年人行动不便,在我的建议下,他们决定采取走访义诊形式。第二天,走访到村民朱秀军家,义诊团队队员们通过艾灸帮她治疗关节炎,聊天中得知她以前就接触过艾灸,她指着腿上的伤疤说:“原来我也用过艾灸,不过今天我才知道之前的使用方法是错误的,腿还被烫伤了。真的谢谢你们,不仅教会我使用,还赠送了我艾灸设备和艾条。”
截至目前,已经有7个义诊医疗队来到宋庄村进行义诊活动,帮助本村及周边村500余人解决了各种疾病问题。后期,我打算在做好本村义诊工作的同时,不断向周边村辐射,争取为更多需要帮助的村民提供服务。
驻村工作让我从一个对农村基层工作毫无头绪的“毛头小伙”变成了处理农村工作事务的“行家里手”,从最初村民眼里的“不信任”到现在百姓心中的“贴心人”,完成了从大学老师到驻村干部的蜕变。我曾在驻村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此刻,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块土地、这里的人民,我愿意把青春奉献给这块土地。乡村振兴正当时,我愿当冲锋陷阵的排头兵!
本文刊发于《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第17期(2022年9月1日出版)“驻村故事”栏目,作者系我校驻德州市宁津县相衙镇宋庄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