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金秋时节,我们走访了革命老前辈刘英的故居。故居坐落在长沙县金井镇,故居名“郑家大屋”,今年七月一日正式开放。刘英本名叫郑杰,属郑氏“家”字辈。少年时,她曾就读于徐特立创办的长沙女子师范学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1925年,她刚满二十岁,便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她奉命前往莫斯科,先后在中国劳动大学和国际无线电学校学习。1932年回国,担任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并在于都积极开展扩红运动,取得了杰出的成绩,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1934年,她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担任中央纵队秘书长。红军到达陕北后,她出任中共中央秘书处处长,且与张闻天结为伉俪。
新中国建立之初,她担任过外交部部长助理、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等职务。1978年之后,她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中纪委委员。1981年,她带头捐款4万元作为少年儿童文化教育基金。1987年,她参加中国教师基金会筹建工作。2002年,她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新建的故居,朴实大气,宽敞明亮,绿树荫映,鸟语花香。故居内设有“刘英生平事迹展览室”。我们怀着极为虔敬的心情,步入展室,仔细地端详了一组组的照片,一件件的实物。老前辈的后人郑延卓,作为故居筹划人之一,向我们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娓娓的道白,令我们对这位老前辈有了更新的认知。老人家那种为革命出生入死、历经磨难、百折不挠、英勇奋斗的高尚品德,老人家那种身处逆境、无怨无悔、始终坚守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崇高境界,不仅深深地叩动了我们的心扉,而且使我们倍受鼓舞。
老人家生前曾著有《刘英自述》一书,2012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推出。她在书中写道:“我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确实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献出了自己的心,尽了自己的力。如果说我有些许贡献,那也完全是在大时代的影响下,接受了党的教育,经过了实践锻炼的结果。”如此谦虚的表白,无疑彰显了一名真正共产党人的苍松情怀、梅花品格。
从故居出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丘丘芬芳的稻谷,一幢幢新建的农舍,一垅垅翠绿的碧茶,一园园成熟的水果,一条条宽绰的公路……处处散发着改革开放的气息,处处洋溢着新时代的景色。毋庸置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接班人,正沿着老前辈们开创的道路,高举着老前辈们绣制的红旗,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地带领着十四亿中国人民奔向远方,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