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沙理工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报》

【“四史”学习教育之红色基因】以史为鉴 学史力行

2022-10-01     浏览(196)     (0)


  百年党史,光辉灿烂,中国共产党在筚路蓝缕中开创新时代。学习党史,淬炼了我们的思想,筑牢了我们的理想信念,强化了我们的初心使命。听,长理师生分享的他们关于党的“红色记忆”。

  峥嵘岁月,不忘艰苦奋斗

  “历史是由人来书写的,拥有一个方向明确的执政党才能让我们得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外语学院的黄坚老师是一名老党员,他经常利用碎片化时间反复深入学习党史。“我主要通过浏览学习强国来学习,这种的方式比较适合我,通过这个平台,我了解了大量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红色过往。”积少成多,黄坚在学习强国平台上的学习积分已位于学院前列。他阅读了大量优秀党员的故事,这些楷模的形象也已经牢牢地刻在他的心中。
  黄坚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国家物资匮乏,粮、肉、油乃至于白糖都需要凭票在粮油店换取。在那个年代里,学生是最受关照的群体。“我们学生的口粮配给最多,比一个成年人都要多四五斤。听大人说,是因为我们是在长身体的阶段,才享受着这样的待遇。”

  党和国家的点滴关怀渗入黄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让黄坚难忘党恩国恩。作为一名老党员,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对专业的热爱、对岗位的尊重,以及对学生始终如一的关怀。“记住艰苦奋斗的日子,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在以及未来的欣欣向荣。”

  信仰之光,照亮脚下之路

  “我加入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出于信仰。”这是法学院学生刘何翔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就是他的信仰,让他在大一刚入学就递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
  同学们经常看到刘何翔在课间时手捧一本红色书籍,聚精会神地阅读。尽管电子阅读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主要阅读方式,但他更青睐于纸质阅读:“阅读纸质书更有真实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记载的那些受访者的口述历史是刘何翔最喜欢看的,这些访谈共同描绘勾勒出了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这些优秀精神品质都深深地打动了他,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也以此激励自己。“要在实践中磨砺自己,才能获得宝贵经验,才能得到成长。”这是他看书的收获。通过这本书,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这句话的含义。

  生逢盛世,争做“三有”青年

  水利学院新生曾铭钰通常阅读纸质刊物来学习党史精神,最近她在认真读的书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
  由于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曾铭钰每天都会接触各种网络信息,这些信息的种类繁多,内容五花八门,让她身处十字路口略有迷茫。通过这本书,她了解了新时代党和政府为青年发展创造的良好条件、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让她感受到了强国背景下的民族自信,让她更有勇气和底气迎接挑战。“如今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着更复杂的选择,所以更要不断提升知识素养,来面对各种挑战,争当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中国青年。”
  除了主动阅读纸质刊物学习党史精神,视频媒体、先辈教导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塑造着曾铭钰。《青年大学习》是她每周必“追”,每次刷《觉醒年代》总会令她热泪盈眶。周围长辈的艰辛经历、孜孜教导,也让她深知先辈的不易和如今盛世的弥足珍贵。如今,她已准备向党组织递交自己的入党申请书。(学生记者 朱婷婷 李林青 汪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