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又四年,一晃已秋天。大学对我来说,最美好的或许真的不是如愿以偿,而是阴差阳错。现在我还能回想起报志愿最后一刻的临时更改,只因无意间瞥见的“汉语言文学(国学专修)”字样。现在的我无比庆幸当初的那个选择,仿佛有如神助,让从小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我圆了梦想。
近来负笈圣贤旁,客潇湘,忆虞唐。无限春光,扪石访娥皇。
于是我来到永州读书,去到真正的“潇湘”读书,潇水、湘江在此交汇,有清淑之气,民往往聪慧而文;于是我去到省内第一家实体开办的国学院读书,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跟着那群纯粹的人,做着纯粹的事情。
我实在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能够这般好运,昔日那些遥远的梦想似乎触手可及。
这座山水之间的国学院,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精神,有一套完整而特别的培养体系。放眼省内外,也极为少见。
如果能描绘出梦想,那一定是国学院的模样。
国学院取周敦颐《太极图》为院徽,取《礼记·经解》篇之“疏通知远,絜静精微”为院训。拥有独立的教学楼,取名“集贤”,拥有独立的图书馆,取名“饜飫”,拥有独立的后花园,设“小濂溪”“光风霁月亭”“诗境”等诸景,植桂树、柚树等,寄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还有独立的祭祀场地,取名“濂溪书院”还有独立的教室,取《礼记》之典,得“翼翼、翔翔、雍雍、穆穆”等斋名。最值一提的是,二楼集体大教室取名为“小成堂”,每当老师授课,师生席地坐于蒲团上,有古人讲学之意。
或许在其他地方很难看见这样的大学老师了。所有老师和我们学生同在“集贤”教学楼,一墙之隔,随时可敲门而入,老师们谆谆善诱,指点迷津。我在国学院最幸运的事情,就是遇见了这样的一群师长。从北京大学南下永州的张京华老师,每周都会亲自为我们授课,有“桃李春风拂面,过江南万里”之感。还有其他老师都是如此,斯文儒雅,是在古书中也难觅得的人物。
在国学院,我第一次弹奏古琴,记下了《酒狂》的减字谱;第一次自己缝制汉服,体验了华服之美;第一次跟着毕业于中南大学的敖炼老师外出田野考察,寻找千年之前的摩崖石刻;第一次撰写小论文,第一次发表,第一次采访名校教授,第一次参加学术会议,第一次整理古籍,第一次当校报编辑,第一次过学院的集体生日,有太多太多和国学院有关的第一次难以忘怀。
所以说,以后不管历过多长时光,我身处何方,国学院已经与我的生命融为一体了,它告诉我,骨子里要流着读书人的血,耳畔还留存着张京华老师“学者决战千年之后”的壮怀激烈。
对我而言,我在这里看见了生活最好的模样。感兴趣的课程,极好的老师,可供随便选择的道路,这些真的毫不犹豫地向我奔来,同时也在教会我如何成长。
以后可能会遭遇磨难、挫折和逆境,但那又有何妨呢?我想自己一定不会忘记,在这里被教会如何生活,如何选择过一生,如何欣赏生命最美好的样子。
这已经够了,能参透本真,便是得悟大道。
此行历经艰难处,明日繁华是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