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 - 《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药引(中)
作者:刘更生 赵翔凤
本文介绍了中医中的引经药和药引子的概念和区别,引经药是在配伍理论指导下选用的,而药引子则是在方剂组成之外另行配备的。引经药类似于向导,而药引子则兼具辅助中成药和引经两种角色。同时,文章还探讨了饮子与引子的关系,饮子是一种在隋唐时期兴起的饮品,常被用于医疗保健活动中,而“饮子”是用来配合成药服用的某种液体。中医古籍中存在将“饮”写作“引”的错误。
引经药是在配伍理论指导下选用的,是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引子是在方剂组成之外另行配备的,多由病家完成。所以,引经药和药引子既同又异。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在《医医病书》中论述了引经与药引,《引经论》云:“药之有引经,如人之不识路径者用向导。若本人至本家,何用向导为哉?如麻黄汤之麻黄,直走太阳气分;桂枝汤之桂枝,直走太阳营分。盖麻黄、桂枝为君者,即引也。虽其中有生姜、大枣,生姜为气分之佐,大枣为营分之佐,非引经也。何今人凡药铺中不卖,须本家自备者,皆曰引子?”吴鞠通认为药引子就是引经药,而生姜和大枣这类药物不该被称作“引子”。实际上,“凡药铺中不卖,须本家自备者,皆曰引子”的现象,才更加贴近宋元时期的药引子,明清时期药引子兼具辅助中成药和引经两种角色。
此外,“引子”与读音相似的“饮子”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饮子是一种在隋唐时期兴起的饮品,不但可以日常服用,还经常被用于医疗保健活动中,因此又常作为汤药的别称,如《备急千金要方》中有杏仁饮子、犀角人参饮子、竹叶饮子、芦根饮子等,《外台秘要方》中收麦门冬饮子、枇杷叶饮子、半夏饮子、甘草饮子等。唐代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饮子制卖的行业,称为“饮子家”。至宋,饮子行业颇为兴盛,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中即有挂着“饮子”“香饮子”招牌的饮子摊铺,可见其流行。
宋代医籍中,饮子除了单独被用来治病外,还常常被用来配合丸药、散剂等成药服用,需要在成药之外另行准备。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有返魂丹,又名益母丸,方用益母草、赤芍、当归,服法为:右(上)同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随饮子下。
由此看来,“饮子”是用来配合成药服用的某种液体,同前文总结的适应不同患者的病情需要的“药引子”含义基本一致。因“引子”与“饮子”的读音相似,中医古籍中二者音近而误的例子便有不少,如成书于五代时期的《颅囟经》中有“引子方”,明龚居中《痰火点雪》治血后咳嗽多痰,方用“和肺引子”,明张太素《订正太素脉秘诀》中有“麦门引子肺虚空”,清陆以湉《冷庐医话》有“或冷香引子、及二陈汤”,都是将“饮”写作了“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