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 - 《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倾听穿越千年的声音
———游洛阳博物馆有感
作者:中医学院2020级 李安琦
作者参观洛阳博物馆,发现许多珍贵文物并讲述了自己参观时的所感所想。文章介绍了作者参观时发现不同年龄段的游客都对文物有极大的兴趣,并对文物的价值和作用表示认同。同时,文章还呼吁大家要珍惜并传承文物。
千古风雨多少事,博物馆里看沧桑。我是极爱参观博物馆的,欲游某地,必先了解其博物馆。我曾走过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亦见到了形形色色的文物。三峡博物馆的乌杨汉阙、故宫博物院的《平复帖》、山东博物馆的亚醜钺都令我印象深刻,馆内的满目琳琅也每每让我流连忘返。
前些日子偶然看到一句“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城”三字在脑海中久久回响,引发无限遐想。心念所动之处,便即欣然前往,我期待着在洛阳博物馆里倾听到这个十三朝古都穿越千年的声音。
洛阳博物馆的外形四方周正、恢弘大气,像极了历史课本上的青铜鼎。馆外不乏散步的老人,他告诉我这个建筑的设计理念便来自兽面纹铜方鼎。老人从春秋讲到隋唐最后到五代十国,不知不觉,半个小时悄然而逝。望着逐渐变多的入馆人群,我辞别老人,满载对“华夏第一王都”的期待踏入博物馆的大门。
凡入博物馆,首要的事情便是寻找讲解设备,这是我的习惯。讲解于我而言就像与文物对话的桥梁,若只是简简单单地一瞥而过,必然不会知晓一枚玉牌背后尘封着什么样的故事,一尊陶俑见证过多少离合聚散。租到讲解耳机后,我将外界的喧嚣摒弃,从一楼开始慢慢地在玻璃窗前挪动,从河洛文明展走到珍宝馆再到汉唐陶俑馆,细细地研究每一件文物上面的花纹字符,倾听背后属于它自己的故事。
透过眼前的玻璃屏障,仿佛身处那个时代,千年的力量刹那奔涌而来,史书中的王朝更迭、兴荣衰败都变得形象而真实。大大小小的青铜鼎器虽满布铜锈,光亮不在,可仍能想象出从前“钟鸣鼎食”之家的热烈与辉煌;玉珏的打磨抛光虽无法与现代工艺相比,却自有一番古朴韵味,在灯具的照射下剔透晶莹,光华流转;让我感到讶异的是一些面目奇特、造型搞怪的陶俑,嬉闹逗乐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一改我对文物严肃庄重的印象。最震撼的一刻莫过于在“河洛之光”数字馆见到大屏幕上的河图洛书,这个在儿时便听说的“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孕育着古老的数字智慧,亦是我对传统文明好奇心的启蒙,即使是荧幕投屏,但置身其中,仍令我感到震撼不已。
时走时停,一天的时光缓缓流逝。参观期间,我也观察到了游览百态:一群小朋友围在玻璃展柜前,手指在展窗上轻轻滑动,描摹着瓶罐灯盏的样子,呼出的水汽在玻璃上晕染开又逐渐消散。他们中间站着的老师正讲解着历史故事,孩童们仰着头,眼睛亮亮地看着老师,眼神里满是求知的渴望;也有一些年轻人结伴在文物面前驻足,轻声侧耳地讨论着什么;更有两鬓斑白的老人迈着蹒跚的步履在文物面前缓缓踱步,突然就在某个展柜面前牢牢站定,眯着眼睛查看介绍牌,渐渐露出满意的微笑,又前往下一处。
史书或许会翻抄失传,但文物却会带给我们最接近真实的过去。所幸的是,对于文物声音的倾听,我们一直在路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游学营选择博物馆进行游览参观;央视亦推出了《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电视栏目,让文物与人们的生活贴得更近;各博物馆守正创新,推出文创产品、考古盲盒等,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去热爱。
在这广袤无垠的华夏大地之下,一定还埋藏着许多历史记忆的碎片,隐藏着更多尘封已久的故事。千年前的文物在泥土里静静地守着,等待重见光明的一天,再次惊艳世界。知其所来,明其将往,请好好地看看它们,让这些珍贵文化财富焕发出新的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