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溧阳市中医医院 - 溧阳市中医医院院报

介入科开展的经皮腔内介入治疗技术成功解决患者锁骨下动脉狭窄难题

2022-05-28     浏览(206)     (0)

溧阳市民周某某,女,66岁,一周前晚上9点左右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胸闷心慌,汗出等,遂至江苏省中医院溧阳分院(溧阳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就诊,查心电图示:实速VI1导联T波倒置,对症治疗后好转离院。5天前,患者症状再发,在外院行头颅CT,示腔梗、老年脑,补液治疗后症状好转。3天前患者症状再发,在外院查血常规基本正常、电解质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胸导联T波倒置,TNI阴性。为进一步诊治,转至溧阳市中医医院介入科。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彩超(动脉+椎动脉)示:左侧椎动脉探及与同侧颈动脉反向血流(锁骨下动脉窃血可能)。为排除严重冠脉病变,在排除手术禁忌症后行冠脉造影与锁骨下动脉造影,LM未见明显异常,LAD近段50%狭窄,LCX近段轻度斑块,RCA近段轻度斑块,右侧颈动脉未见明显狭窄,左侧锁骨下动脉90%狭窄。介入科医疗团队结合患者病史、体征及检查报告,决定在DSA下行左锁骨下动脉血管内成形术。术中造影提示左锁骨下窃血,明确狭窄部位,导丝引导球囊支架于狭窄处,扩张球囊释放支架,使球囊支架直接贴压狭窄处血管壁,避免扩张造成的血管损伤、斑块脱落导致脑部及左上肢动脉栓塞,释放完全。造影见支架在位,扩张良好,血流通畅。术后患者头晕、胸闷心慌症状完全消失。

介入科副主任徐兴闻介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锁骨下/颅外椎动脉狭窄(SS/ECVAS)的患病率逐渐升高。锁骨下/颅外椎动脉狭窄可导致后循环和患肢缺血,是脑卒中的常见原因之一。锁骨下动脉狭窄主要表现为上肢缺血和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上肢缺血主要表现为与上肢运动相关的跛行症状,一般表现为患肢运动耐力差,运动时加重,休息后缓解。缺血加重时出现患肢发凉或肩周部位酸胀不适,严重缺血发生时患肢远段苍白、冰冷、麻木、无力,晚期可出现静息痛和局部组织坏死;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指SS近段狭窄所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缺血的临床症候群,出现后循环缺血症状,表现为头晕/眩晕、呕吐、头痛、复视、视觉障碍、肢体/头面部麻木或感觉异常、构音/吞咽障碍、肢体无力或瘫痪、行走不稳或跌倒、短暂意识丧失、Horner综合征等临床表现。

徐兴闻表示,目前SS和ECVAS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及经皮腔内介入治疗三种方法。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和器械的不断改进,经皮腔内介入治疗正逐步被作为有指征的SS和ECVAS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很多在以前疗效不好或者无法治疗的疾病,现在都可以通过介入医学达到好的疗效。

(介入科 杨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