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过年做酥锅

徐晓村

2011-01-10     浏览(224)     (0)

作者回忆了山东淄博过年时做的酥锅,其滋味质朴而浓郁,让作者想起工厂单身宿舍里的团聚时光。作者离开山东三十年,只吃过一次饭店里的酥锅,滋味依旧,但心境已大不相同。现在过年时家里很少请客了。


  酥锅是山东中部淄博、济南一带过年时才做的一道菜,别的地方不大容易见到。
  七十年代初,“文化大革命”在老百姓心里已成了强弩之末,大家又开始把年当年过了。穿新衣服、拜年、请客都恢复了。山东人过年极重视请客,一年中所欠的人情都要在过年这几天还完,所以客人都要提前请好,不然就被别人请走了。我们家虽然在工厂区,但过年请客的习俗和农村是一样的。只是备办酒席比农村困难,因为没有时间。我记得母亲到大年三十的下午才能下班,回家之后除了打扫卫生,就是准备过年吃的东西,要忙活到后半夜,很是辛苦。
  我父亲一位老同事的夫人是淄博当地人,她告诉我母亲,过年可以做一个酥锅。来了客人,拣出几样就可以凑成四个凉菜。酥锅以前只听说过,淄博人谈论起来都是眉飞色舞的,我觉得很神秘,所以母亲做的时候我就认真看着。
  做酥锅得用高而直的大蒸锅。白菜、猪蹄、排骨、鸡、牛肉、鱼(得是海鱼)、海带、豆腐、藕、鸡蛋等各种耐煮的东西都可以放,但不宜放羊肉。
  做之前,原料先得处理一下。猪蹄一劈两半,两个猪蹄就够。排骨切成一寸半的段,鸡和牛肉都切成一寸见的大块,下锅冒血水。带鱼也切成一寸半的段,鲅鱼切成半寸厚,黄花鱼小一点的整条放进去就行。豆腐切成一寸见方的块。有人把鱼和豆腐先入温油锅炸一下,不炸也可以。海带卷成卷,藕洗干净切成两分厚的片,鸡蛋煮熟剥去皮。各种原料的多少依自家的经济状况而定,淄博人说“穷也酥锅,富也酥锅”。富一点的人家酥锅里鱼、肉多一点,穷的则少一点。不仅如此,即使是材料相同,各家做出的酥锅味道也不尽相同,这就是主妇的手艺。
  做的时候,锅底先放一层白菜帮,然后放猪蹄,主要是衬在锅底以防糊锅,再放鸡、肉、鱼等。难熟的先放,易熟的后放,要集中分层码放,边放边沿着锅边衬放白菜帮,带叶的部分朝上。原料码放好后加佐料,盐、酱油、醋、糖、五香大料,用锅边高起的白菜叶把原料包住,加适量水,即可上火。煮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烧开再用小火煮;一种是直接用小火煮。前一种办法得五六个小时,后一种得十一、二个小时。淄博烧的都是湿煤,即在煤里加土加水和匀。晚上封炉子,加一层湿煤,在当中捅一个小眼留点火口就可以顶一夜。做酥锅就用封了炉子后的那点火就行。一般是煮一夜,但是半夜得起来看看。锅里放了很多白菜,出水,不能让水溢出来。
  那时候没有冰箱,酥锅做得了,就连锅放在院子里,现吃现拿。酥锅都是凉吃。
  酥锅的滋味实在难以形容,有一种混沌的浓郁中生出的质朴的香味。多种原料长时间在一起熬煮,本身的滋味似乎已经丧失了,其实不然,仔细品味的时候,在似乎是统一的浑浊的味道里,仍能分辨出每一种原料特有的味道。不知道为什么,酥锅的滋味会让我想起工厂的单身宿舍。冬天,很多人聚到一间有炉火的宿舍里,抽烟、喝茶,说着各种各样的有意思的事情。
  有了酥锅,果然方便了很多。客人来了,拣出几样让客人先喝酒,母亲就可以从容地到厨房去炒几个热菜。把一个锅里煮出来的东西分成几盘,当然说不上讲究,但有鱼有肉,有荤有素,并不寒碜。
  我们家一连做了几年酥锅,后来全家调到青岛,就不再做了。人地两生,过年时家里很少请客了。大家来拜年,都是略坐一会儿就走。后来,改成了团拜。再后来,连团拜也没有了。
  我离开山东三十年,只吃过一次酥锅,是在济南的一家饭店里,滋味依旧,心境却大不相同了。虽然,饭店里装饰得金碧辉煌,窗外也是灯火灿烂,但我还是在落寞中吃完了那顿饭。我知道,过年做酥锅的人家大概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