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见到王金鹏,是在管道第三分公司川口输油站泵房。一身红色工衣,手拿维修工具,专心致志地与同事们讨论着外输泵维修注意事项,全然没有注意到笔者的到来。
王金鹏是甘肃武威人,2008年从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就来到了800余公里外的圣地延安,成为延长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应急抢险中心的一名焊工。从此,他便开启了用焊花筑梦的“旅程”,也一步步成长为高级焊工和技术带头人。
从“尖子生”到业务“大拿”
“王金鹏在学校时就是尖子生,现在同样是业务大拿。”同为老乡、同个学校毕业的同事张德玉这样评价道。
应急抢险作业面对的大多为带压管道和高压容器,对于焊接质量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初到工作岗位的王金鹏深知,只有多练多学才能挑起这份重担。为此,他便开启了加速学习模式,每天相同的焊接动作他要重复上百次,并详细记录焊条的摆动频率和幅度,一步步调整工艺参数、纠正手法动作。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练习,不到一年时间,他就成长为焊接岗位的“老师傅”,带上了自己的徒弟。现在,无论是手工电弧焊、氩弧焊,还是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他都能操作自如,并在近三年内,一直保持着焊缝探伤100%通过的作业纪录。
“实践来源于理论,但我们这个工种更需要总结、创新和提升。”谈到这些年的工作体会,王金鹏不紧不慢地说道。为了充实自己,他利用休息时间系统学习了金属材料学、焊接工艺学等理论科目,并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制定出不同管材的焊接工艺规程,改进提升了“焊丝控制熔池”和“固定口组对”方法,将工作效率提升了50%。
因为输油管道焊接的特殊性,电焊过程中产生的杂散电流会对作业安全和日常生产带来风险挑战,王金鹏便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测试分析焊接管道上杂散电流的分布、大小和走向规律,创新焊接二次接地机制,改进二次接地装置,将接地电阻严格控制在4欧姆以下,保障了焊接作业的安全性。
风雪坚守为安全
“焊工是个苦力活儿。”王金鹏简单的几个字道出了14年来的不易。
对于应急抢险来说,最重要的是效率。只要是接到抢险任务,王金鹏必须在3分钟以内整装出发。
“遇到值班日,我们就吃住在单位,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便立即出动。现在,他每年值班天数将近80天。”王金鹏所在维抢大队队长王雪晶说,“因为日常工作比较忙,加之疫情原因,王金鹏已经4年没有回老家过年了。”
时间回到2021年4月份,正是陕北一年中多风的季节。第二分公司安永线某处管道因山体下沉,拉长变形,随时都有断裂的危险,公司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换管抢修,保证管道安全。“当时正赶上中心其他焊工外出取证考试,能出任务的焊工就我和几个学徒。”回想起当时的场景,王金鹏至今难忘。因为作业特殊,他安排学徒工做好配合性工作,只身一人承担起400多米管线和30多道焊口的焊接任务。
“当时天气状况不好,作业环境恶劣,管沟里是黄土,管沟外是扬尘,但他没有一声抱怨。”王雪晶记忆犹新。就这样,王金鹏在大山的管沟里爬上爬下,整整坚持了10多个小时,电弧声伴随着呼啸的风声,响彻山谷。最终,所有焊口一次性合格率达到100%。
像类似的情况,王金鹏早已习以为常。2018年腊月时节,王金鹏和同事们又将工作场所搬到南甘线,他们配合厂家开展管线防腐补强作业。因为大雪封山,设备难以到达山上,王金鹏就和同事们人拉肩扛,一趟下来,要翻越好几座大山,路上摔跤磕绊是常有的事。最难的还不止这些,因为上下山不容易,吃饭成了一大难题。于是,王金鹏便就地取材,搭起临时灶台,将雪水融化后为大家煮起方便面、泡起干饼子,解了燃眉之急。就这样,他们一直忙碌到春节前。
小创新成就大业绩
“王金鹏不仅踏实肯干、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他善于思考、思路开阔。”张德玉这样评价他。在维抢修作业当中,王金鹏不仅仅是焊工专业的行家里手,而且善于动脑动手,在小改小革方面也贡献着自己的智慧。
据了解,近年来由于公司开展管道内检测后,基本杜绝了事后抢修管道,但由于管道内外腐蚀、沙眼等情况,需要及时进行缺陷修复。
“目前我们大多采用B型套筒修复缺陷,但市面上成品套筒价格昂贵,还需要定制加工,远水解不了近渴,影响正常生产。”王金鹏介绍说。有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王金鹏仔细研究购买来的套筒结构,并利用现有管材进行自制加工,在一遍遍试验、一次次模拟后,自制B型套筒达到了缺陷修复要求,并多次应用到实际维修工作当中。截至目前,王金鹏和同事们加工制作各种型号B型套筒300余套,节约资金近百万元。
相比这些,维修过程中的难题更让人头疼,但王金鹏始终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2021年3月,在第四分公司甘泉输油站换热器试压中,由于管道应力和地质变化,换热器进出口法兰出现严重错位,现场技术人员想了很多办法,但也无能为力。这时,王金鹏来到法兰处,仔细观察,一会和大家商量,一会静静思索,随后便有了主意——制作一个法兰错位校正器。说干就干,在他和同事们的精心配合下,一个专门解决法兰错位的工具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完美解决了现场难题。
王金鹏在不断磨炼自己的同时,也为公司尽心竭力地培养着焊工技术人才。对于新职工,他不厌其烦地传授技术,手把手进行演示讲解,所带7名徒弟中,两人取得高级焊工资格,5人取得中级焊工资格。
“我和王师一起工作13年,他手把手指导的场景至今让人难以忘怀。”抢险大队职工白荣荣说道。
提起接下来的工作,现年40岁的王金鹏有自己的打算:“我还要努力把焊接技能等级继续提升,为管道安全运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朴实无华的话语彰显出了他的责任与担当,也道出了一名员工对企业的真挚情怀。采访完毕,王金鹏又整装出发,奔赴下一个维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