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汉十支队“素质路政”第三期红色教育培训班的一员,我乘坐数个小时大巴辗转到达了地处房县、神农架和保康三县交界处的尧治河村,踏上了一条发人深省,触及灵魂的红色教育之旅。
尧治河村地处偏远高寒山区,过去是保康县有名的贫困村,人平均收入不足300元,既不通路,也不通电。然而全村在村党委的带领下,发扬“自力更生、团结奋斗、和谐创业、科学发展”的精神,经过 30年的艰苦奋斗,劈山修路、炸石开矿、筑坝办电、兴工办厂,发展成为集磷矿开采、化工研发、水电、旅游、酒业、餐饮服务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一跃成为保康县“首富”,并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曲折离奇的故事,我正是带着这种深深的好奇,聆听导游一路上为我们娓娓道来。
点燃希望之火有多难?尧治河村虽然地理条件恶劣,但山里藏着磷矿这件事却是村里流传了近四十多年的“秘密”。然而直到1988年,全村才在村书记孙开林的带领下打通了这条致富路。这条路难修吗?难,为此 5 人残疾,3 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比这条路更难修的恐怕是村民内心的希望之路。据说,村干部刚开始动员修路的时候,村民们并没有什么积极性。对于他们来说,一辈子困在深山与世隔绝,要穷一起穷,无欲无求地吃低保又何尝不是一种逍遥生活,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去开山修路?然而,村民们最终还是去了,不仅用钢钎铁锤凿出了13座人工隧道,而且这辆火车还越跑越快,靠着肩挑背扛竟又修起了28米高的水坝自建电站,从此朝着幸福终点站狂奔,一发不可收拾。不知道 30 年前的尧治河村民能不能够想象如今自己住着别墅,开着轿车的样子。也许当年,村干部带着村民们吊在悬崖上叮叮咚咚地开洞时,嘴里描述的不过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诱人场景。为了点燃这希望之火,尧治河的村干部使出浑身解数,个人垫资,软磨硬泡,发行村债,甚至喊出了“要死先死干部!”的绝唱。最终,村民的活力才如石油般喷涌而出,释放出改天换地的势能。
海誓山盟千万种,
“我养你啊。”或许是当下最流行的一种。不知道有多少人都心心念念期待着自己心仪的另一半能对着自己说出这句话,从此两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然而,浪漫主义终归经不起现实的敲打。尧治河村大部分人都靠着磷矿发家致富,却有那么一小撮人据说因水源矿物质超标而成为了当地的“哑糊”,也就是智力障碍。面对特殊的弱势群体,村里决定集体出钱养着他们,只要他们能老实在家呆着就行。然而,“哑糊”们对这种浪漫主义关怀似乎并不买账。他们四处捣乱,村民们被他们的恶作剧弄得“苦不堪言”。直到村里成立了“三福公司”,正式收编了村里的“哑糊”们,并雇人带着他们修路、改田,植树。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了“生理、安全、社交需要、尊重与自我实现”四个方面。尧治河村的“哑糊”们为什么在村里养着他们的情况下,还愿意进入“三福公司”工作?也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如果说集体出钱养着他们是一种人道关怀,那么成立公司帮助他们自立自强,收获尊重更是一种人文关怀。因为后者更加能体现彰显身而为人的价值。
短短两天时间,尧治河村 30 年的历 史 变 迁 在 我 面 前 似 乎 一 幕 幕 地 上演。这是一条致富之路吗?如果是,那一句“我养你啊”似乎就能将这段历史全部抵消。毕竟,与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相比,普通人积累财富的速度或许连蜗牛也比不上。在中国十大富豪村的排 名 里 ,我 们 也 看 不 到 尧 治 河 村 的 影子。因此,我更愿意将之看作一条自强之路,就像许多宏大作品里的主人公,于困境中受到召唤后,鼓起勇气踏上一条陌生的旅途,历经曲折,通过不断地战胜对手,战胜自我,逐渐蜕变成更好的自己。这部戏的开局虽然不是巅峰,但过程一定精彩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