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与国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最主要的情感寄托,是我们华夏儿女最真挚的情感归宿和最坚固的精神家园。千百年来,正是因为我们拥有这种守望相助的精神品质,中华民族才能一次次渡过危急存亡的关口,屹立于世界之林。回望缓缓流淌的历史长河,那悠悠五千年的漫长画卷上赫然映照着家与国的光辉,照亮了吾辈前行的道路。
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历代统治者所尊崇,但他的人生数十载却并不顺遂。孔子生于乱世之秋,怀揣理想,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思想和治国理念,却不被认可。尽管一生坎坷,但他依旧选择在浮世中风尘仆仆的奔走呼告,捧着真心来,不带尘土去,只希望能够解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孔子是家国情怀的一盏明灯。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大夫屈原,是楚国主张变法的政治家。他的“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的治国主张不被楚王接受,遭到贵族排挤,被构陷流放,他忧愤不堪,跳入汨罗江自尽。屈原生前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写下著名的《离骚》、《天问》、《九章》。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满腔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因替降将李陵辩解而遭受宫刑之耻,司马迁在坚韧和屈辱中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了《史记》鸿篇,刚正不阿,留作正气满乾坤;幽怨忧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正是太史公的凛然正气,才能使得他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呼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家国情怀的真义,这种使命感、责任感让人肃然起敬。
唐朝是诗文化兴盛的时代,而生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诗人杜甫,他的作品注定是忧愁的。人世间所有的欢喜与悲凉他都尽收眼底,从他的诗作中,我们很清晰地感受到他对国家时局的担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我们仿佛能够看到他满面愁容、乱发过耳,目光深切悲悯地看着这芸芸众生,向苍天喟叹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何等的气魄和胸怀,值得后世感悟、铭记、学习!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诉说了他的家国情怀。他一生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正不阿,力主改革,却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在他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他仍心系国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是这么说的,也一直是这么做的。他将一个儒家文人士大夫的风骨展现得淋漓尽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是内化为你我的精神家园。纵观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史书典籍,氤氲在字里行间的都是家国心绪。经过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更迭,家国情怀已经深深刻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留存于每个中国人的心底。无论世道如何变幻,一颗心始终不会变,代代相传,由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人来接力,共同书写绵长醇厚、历久弥新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