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天边那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我便知道又是一年的中秋了。
中秋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有着许多传统的活动,比如吃月饼、赏花灯,除此之外,拜月也是自古沿袭下来的习俗,在屋外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方向,燃起红烛,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但都为女子所为,只为“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月亮,在我国的历史上,一直是诗与浪漫的代表。 伴着月光在花间饮酒,与天边的月亮和自己的影子“对影成三人”,是独属于诗仙的浪漫;月亮,也象征着团圆与祝愿,在《水调歌头》中,苏轼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此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祝愿。
现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们不再对着月亮抒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般相思之苦。 无论是戍边的官兵,还是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者, 都可以通过手机和互联网与家人连线,共赏一轮明月。在中秋节,无论我们身在何方,都会吃上一块月饼,感受节日的氛围。 我记得在丁立梅所写的《牛皮纸包着的月饼》一文中,月饼是她小时候垂涎向往的存在,因为那日她可以有一只月饼,一点一点地舔着吃,那时的月饼让她觉得“日子能淌出蜜来”。 每每看到这篇文章,我对中秋、对月饼又多了一丝向往。 如今,月饼早已不是稀罕之物,人人都能买得起、吃得起。 商铺里的月饼种类繁多,既有五仁、豆沙这些包有传统馅料的,也有蛋黄、椰蓉、巧克力等时兴馅料的,甚至连月饼的样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冰皮月饼、雪月饼等创新款式更是层出不穷。
今年,我不在父母身边,不能与他们同度佳节,虽然心有遗憾,但所幸在校依然能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 今年中秋,学校依旧特别定制了印有“明德、厚学、沉毅、笃行”八字校训的月饼,中秋节当天,我们在食堂就餐的窗口也能领取到一只圆圆的月饼,这让我们远离家乡的游子,感受到了一份来自家的温馨。
又是一年中秋夜,我在南京工业大学和你们同赏一片月光,并遥祝父母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