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党的领导,引领事业不断发展凝心聚力开好党代会。
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起草好报告、选举好班子、营造好氛围”的要求开好党代会,谋划好今后一个时期学校的重点目标和任务,凝聚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持续提升基层组织力。 推进“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着力构建“6521”建设体系。 强化党员作用发挥,设置党员先锋指数,制定党员分类正反评价标准。 加强对功能型党支部的建设指导和规范管理,建强专业化组织员队伍,推进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研究中心建设。
积极构建“大思政”格局。 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阵地管理。 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十大育人体系”。 加强党对统战群团工作的领导,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二、培养急需人才,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强化专业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加快推进专业结构优化, 对亟待转型的传统专业要抓紧梳理、加快升级。 进一步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组织好专业认证评估工作,推进新工科建设。 强化优质教学内容供给,组织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
拓展育人平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持续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阵地,深入推进创新创业学院实体化运行。 推进科产教融合,联合建设研究生“集萃学院”,推进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申报第三批省级重点产业学院。 积极筹备创新创业竞赛,通过组织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国家级赛事,涵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三、深化体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明确教书育人首要职责,突出教学实绩,改革科研评价,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深化薪酬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激励体系。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深入推进高层次人才“筑峰计划”,重点选拔和培养“帅才型”战略科学家,支持打造创新团队,加快建设“人才特区”。 推进科技人才校地双聘,加强校地合作联动;加大海外引才力度,提高人才国际化率;推进博士后队伍建设,加强交叉学科博士后培养;分层分类、重点支持青年人才发展。
四、强化交叉融合,构筑学科高峰高原大力推进一流学科创建。
着力提升优势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贡献力,加强对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支撑。 强化优势学科群带动作用,加大标志性成果培育力度,完善学科建设投入产出评价激励机制。 做好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分析,继续建设学科一体化数据平台,推动校内学科资源共享。
积极谋划学科融合发展。 加快传统学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加强“+智能”“+绿色”“+医工”“+安全”交叉学科布局, 推动优势工科与人文社科交叉融合。打造 2011 膜产业学院、 应急管理学院等交叉学科发展特区,探索多学院共建共管。 深入实施学位点培育培优专项行动,凝练学科特色发展方向,做好新一轮博士点的申报工作。
五、凝聚攻关合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推动有组织科研,坚持战略引领、组织创新、深度融合、系统推进,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有重点、有体系地部署攻关行动;依托大平台,以大项目为牵引,组织实施重大任务攻关,组建跨学科、多主体一体化创新团队。 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做好各级科研平台的建设和申报工作,力争实现量质齐升。
加快一流创新成果培育。强化项目过程管理,完善科研成果考评体系,提升成果产出质量,今年全校国家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数均有大幅增长,中签率也很高,期待每个项目都能产出高水平、原创性成果;人文社科成果稳中有升,但横向比较还有空间,要加强与优势工科、行业实践的深度协同; 高水平学术成果的影响力和主办期刊质量仍需进一步提升。
六、强化创新赋能,助力江苏勇挑大梁全面推动创新产业双链对接。
持续推进赋权改革,开展专利开放许可试点、专利分级评价,促进高价值专利培育与转化实施;完善技术转移网络,打造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创新校地企融合发展模式,与地方政府、骨干企业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深度融入区域创新发展大局。 深入推进服务江苏化工转型发展行动 2.0 版,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再造、产业结构布局优化。 围绕“双碳”等战略目标,实施跨学科组团服务,助力建筑等多行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 “应急治理与政策研究院”等智库建设,完善智库研究成果评价标准,提升咨政建言能力。
七、深化国际合作,促进优质高端发展坚持优质发展,深化高品质合作。
针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与荷兰等国高校、院所、企业深化国际产学研协同创新。把准“科技孔院”“示范孔院”的发展方向,发挥孔子学院海外合作桥头堡作用; 加快推进与英国斯旺西大学合作筹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与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筹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坚持高端发展,打造高层次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合作交流, 探索共建教育和科技创新共同体;通过“平台对平台”“学校+企业”的模式,服务江苏“走出去”企业。 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科研机构合作,参与国际科技创新联盟、科技创新基地、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协同筹建江苏-俄罗斯高校合作联盟。
八、服务师生所需,提升校园治理能力强化校园安全管理。
严格落实各项措施,坚决筑牢校园疫情防控屏障。加大安全检查督查和追责问责力度,强化安全责任落实。一如既往把实验室安全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严格实验室安全管理,持续开发校本微课程,开展精准化培训;建设并用好实验室监测预警设施,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
提升资源使用效益。以规范化管理提质量,构建工作用房管理体系,完善经营性用房价格管控机制,启动石门坎实训基地改造,推进丁家桥科技楼实质化运营,加快推动校银合作项目落实落地,按要求完成企改任务。以信息化改革增动力,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推动“互联网+校务”办公系统建设,投入使用智慧教学运行及远程“电子督导”平台,实施修缮项目管理平台、综合能源管控平台三期建设。
持续增进师生福祉。 立足工作实际,聚焦师生急难愁盼,落实为师生办实事项目。 加快人才公寓项目建设,确保年底竣工。加强校园宜居改造,提升师生生活便利度和舒适度。 完善老同志慰问帮扶机制,推进分层管理、分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