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明日报》刊发了山东大学经济学院侯风云教授撰写的《把建议和提案写在大地上》文章,讲述了她围绕“育儿友好型社会建设”这一主题,通过调研、讨论到最终提出意见建议的过程。
做政协委员近15年、在山大工作20多年,侯风云始终抱定一个信念:只要对人民、对社会发展有利,不管于己有名无名、有利无利,都要义无反顾去做。她说,这是作为学者、作为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177万到86万,由生育数据引发的调研、思考
近年来,国家生育率下降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2016年,国家出台“二孩”政策以后,生育率并没有出现明显上升。侯风云很早就关注到了这个问题。2021年,在一次省政协常委会上,介绍了山东省实施“二孩”政策以来的生育数据:2016年出生人口177万人、2017年173万人、2018年133万人、2019年118万人、2020年86万人。尽管对生育率下降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当看到这组数据,侯风云还是心里一惊,她觉得,作为政协委员,自己有义务协助政府寻找解决办法。
回家以后,侯风云立即着手开始设计调查问卷,想通过这种形式广泛了解、收集大家对婚育问题的看法、意见、建议以及诉求。设计问卷,征求朋友、学生的意见,一遍遍地修改问卷,经过一个月左右不断优化,一份严谨精简的问卷终于完成了。恰逢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引发了社会对于“三孩”政策的广泛讨论。借着大家讨论的热度,6月1日,侯风云将调查问卷通过各种平台发了出去,仅一周多,就收回了6606份。大家认真回答每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心声,均有很好的研究价值。这让侯风云更真实地感受到了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以及期待解决相关问题的迫切。
此后的一个多月,侯风云除了上课外,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整理调查问卷及深入调研个别样本的工作中,了解到了大量一手的民意诉求,并形成了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她将这些建议分门别类,有的作为建议提交给了相关部门,有的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展示,以期赢得社会的关注与共识。
2022年,山东省政协第一个月度协商就紧紧围绕“推进育儿友好型社会建设”主题展开,通过与委员、专家和群众代表的讨论,侯风云形成了更有针对性的建议:第一,全面规划建设社区托育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普惠托育服务,做到普惠、托底,不盈利、保成本。第二,推动私立托育机构普惠化,减少育儿差别和盲目攀比。第三,鼓励家庭育儿或家庭互助育儿,政府可适当补贴。第四,社区托育承接家庭育儿临时困难,社区养老机构、托育机构预留部分机动床位,给予老人带娃的家庭作应急使用。第五,加大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建设,让大量的托幼、养老甚至孕检、常见病治疗和护理等都在社区解决。这些建议每条都提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坎上。谈到年轻人生育意愿低的原因时,她说,养育成本高是表层原因,深层原因就是社会各阶层收益及保障差距过大,当多数的岗位收入低、缺乏保障,而只有少数岗位收入高、保障好的情况下,必然导致激烈的竞争,甚至内卷,这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进行的解释。
为民发声,在调研中写提案、提建议
侯风云喜欢调研,一是科研需要,二是作为政协委员的职责使然。无论何时何地,她的耳朵一直是“打开”的状态,跟年轻同事聊生育问题,跟女儿同学聊学生减负问题,跟小区老人聊养老问题,与社区负责人讨论电梯安装问题……每逢寒暑假,她不是去调研,就是读书、写作或针对调研成果进行深入研究,用她自己的话说,“从来没闲着过”。
这种时时“待机”的状态,源于她作为政协委员和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使命感。她说:“我是人民的政协委员,一定要为人民代言,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她认为,写提案、提意见最重要的是从实际出发,关注现实问题,避免假大空,要把提案写在群众的心坎上。
2016年暑假期间,侯风云聚焦进城务工人员群体生存状态,带领学生做了近两个月的社会调研,针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诸如劳动保险、劳动时长、婚恋状况、心理健康等问题,专门撰文呼吁社会关注这一特殊群体。文章发布在山东省政协微信公众号上,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梳理侯风云的提案和建议会发现,她的关注点始终聚焦在民生、社会发展重要领域。在教育领域,她提出了“如何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整合小学教育资源,提高小学师生比,确保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等提案,针对人才政策存在的问题,写了“高端人才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受到中央重视,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产、学、研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出了“建设山东省产学研究综合大平台”的建议;在农业农村方面,她就农民工养老保险、保障性住房、乡村振兴等主题提出意见建议;针对看病难、看病贵等热点问题,她通过实地调研,提出了“山东省较大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建设力度需要加大”“进一步加强山东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等提案,进而把社区托育、养老和医疗等结合起来提出建议。多年来在政协会上,她一直聚焦乡村振兴主题。近两年,她围绕乡村发展中各种解决方案进行研究,连续两年提出让国有企业参与并主导乡村振兴的提案,提案中建议发挥国企作用,打造国有企业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针对人们对此产生的不同看法,她进一步深入调研,论证国有企业主导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讨论为什么社会资本不能主导乡村振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主导乡村振兴所涉及的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制度安排。
侯风云连续多年获得参政议政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被亲切地称为“民本委员”。2016年,在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政协办公厅、省文明办等联合举办的“履职为民,奉献齐鲁——点赞感动你的政协委员故事”活动中,被授予山东省“政协委员履职为民故事奖”。2022年8月,被山东省政协评为全省政协系统最美政协人推宣人选。
用以致学,学术研究要关照、解决现实问题
侯风云常说,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去学习、去研究,效率是最高的,成果是最有用的。做学术研究与写提案、提建议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研究中涉及的人力资本、中国农村经济和制度、产业组织与产业政策等,都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使她从学理层面提出理论模型、构建理论体系,而且时刻记得用理论指导实际问题的研究,使提案和建议更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
人们习惯说要学以致用,侯风云更崇尚“用以致学”。她常跟学生们说,做学术研究要以问题为导向,基于现实的思考,用理论说清事情的本质,用专业知识提出可行性建议。她用政治经济学的利益关系理论分析农民工养老保险权益受损而使用农民工的地区或企业利益增进的问题,认为养老金全国统筹才能使就业流动性极大的农民工有可能获得退休后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金。早在十几年前,她带领博士生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制约养老金全国统筹的原因和解决方案。2022年2月,人社部宣布,自1月起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启动全国统筹。多年前的研究建议在今年落地实施,这让侯风云特别高兴。对她来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起社会关注很重要,即使今年解决不了,明年解决也很好。
还有一次,在潍坊调研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状况时,某市领导无意中提到的一个情况引起了她的注意。此前,侯风云就比较过山东省与江苏省GDP与财政收入的差异。那次潍坊调研中,在那位市领导提到两省的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护带来的二三产业发展差异时,侯风云一下子就找到了问题的切入口。她指导学生将山东省与江苏省的财税状况作为研究主题,全面分析了两省在国家严格实施耕地保护前后工农业发展情况,分析各农业大省的粮食补贴情况。她说,相比于工业,农业不仅没有税收收入,而且还要财政进行补贴,这可能是两省财政收入差距大的原因。她想通过这样的研究,提出中央应加大对农业贡献大的省份转移支付的意见建议。因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计,农业大省是在为国家作贡献。
这种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开展研究、寻求解决方案的例子还有很多。对侯风云来说,做这些本就是应该的,她说:“作为知识分子,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我会觉得对不住自己的良心。”
对政治经济学,热爱着、发展着
侯风云对政治经济学专业有着深厚的感情。从硕士研究生开始选定这一专业后,她就一直在这一领域深耕,做了大量的应用研究,也对这一专业的理论体系进行了长期深入思考,从学科性质、理论体系、应用研究和哲学基础等方面建构起了完整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体系。因为学术成果突出,侯风云的副教授、教授职称都是破格晋升的。她说,面对喧嚣浮躁的社会,要想做好学问,一定要有定力,要让自己的研究成果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为了加强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让更多学生了解并爱上政治经济学,侯风云做了很多努力。她开设公众号发表文章,阐发自己对政治经济学理论及应用的创新思考,收获了很多忠实的读者和支持者。她提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说。她说,利益关系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益关系合理,社会发展就和谐顺畅;反之就会造成资源浪费,社会就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因此政治经济学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很多社会问题、经济现象都可以从政治经济学利益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她说,许多文学经典中都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政治经济学思考,为了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她创新性地开设“文学中的经济学”课程,受到同学们欢迎。课上,她带领大家在研读文学作品中分析作者描述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以及分析作者对这种利益关系的态度及其解决方案,让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与文学阅读结合起来,让同学们在阅读文学经典中体会政治经济学的学科魅力。
今年暑期,院里与侯风云教授沟通,问能否承担一门全院科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政治经济学课程,侯风云教授答:“我太愿意了!”她说,虽然研究任务很重,课程也多,但忙点累点都不怕,自己就想通过教学告诉更多的同学们,政治经济学是干什么的、它有多重要、为什么做任何经济学问题研究都需要有政治经济学的思考。新学期开始,就要上这门课了,她希望在教授学生的同时,也进一步督促自己继续开展系统深入研究,完善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
对于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侯风云教授有着强烈的紧迫感。她说社会健康发展需要政治经济学;她希望通过努力,构建政治经济学严谨科学的理论体系,并同时打造出政治经济学山大气派。
为此,侯风云教授带着学科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在努力加快自己的工作步伐,从事着教学、研究工作。她说:“再不多做一些,我就老了。”(张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