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鲁东大学 - 《鲁东大学校报》

寻访黄河足迹 助力黄河生态保护

作者:李宁  迟宏    
2022-09-13     浏览(158)     (0)

实践调研团在黄河流域进行了实地调研,参观了相关机构和保护区,深入了解了黄河文化和生态环境。团队成员更加坚定了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将科学研究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实践让青年学子将平时所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暑假期间,水利工程学院“生态黄河·岁岁安澜”实践调研团以“喜迎二十大·寻访黄河足迹·讲好黄河故事”为主题,赴菏泽、德州、济南、滨州、东营五市实践调研黄河水文及生态环境、沿线地区发展,积极发挥青年大学生科研力量,发挥专业优势,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实地调研,拓展科研视野

实践调研团来到东营,实地调研了黄河三角洲潮间滩涂地貌、沉积特征及沉积动力体系,入海河口盐度对于泥沙沉降、三角洲形成以及渔业经济等影响,海滩养护修复工程中拦沙堤的设计要求、功能选择、平面形态和尺度的确定以及断面结构和材料选择等情况。

同时,实践调研团对黄河流域沿线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调研。对滨州西纸坊黄河古村、打渔张灌区、引黄济青渠首鸟类自然保护区、打渔张引黄闸与引黄济青沉沙地出水闸等地进行了走访和调研;对菏泽牡丹区李村镇及李进士堂镇黄河滩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进行了走访和调研。

 实践调研团成员高浩杰表示,作为一名东营籍的大学生,应当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和高质量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让黄河高质量发展,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参观学习,坚定科学精神

实践调研团来到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认真聆听相关专家详细介绍台站的建站背景、功能定位、科研进展、示范服务以及关于黄河流域研究的前沿领域。实践调研团深刻感悟到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明确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困境与研究方向,加深了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理解。

在黄河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相关专家向实践调研团介绍了黄河口稳定性、黄河口入海水及泥沙边界稳定性、黄河口流路及三角洲岸线边界稳定性、黄河口陆——海生态稳定性等方面;介绍了水利工程建设中所蕴含前沿科学领域。实践调研团参观学习了黄河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利文化,深刻感悟水利文化的源远流长,加深对黄河流域水利文化的理解。

文化寻访,坚定文化自信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一代代人在黄河流域涵养文明,汲取力量,启迪思想。实践调研团成员分别赴东营黄河文化馆、济南黄河文化展览馆、引黄济青渠首鸟类自然保护区,纵览黄河的千年历史底蕴,探寻黄河的前世今生,弘扬黄河文化、军垦文化、石油文化、湿地文化、槐林文化等,挖掘了东方红精神、油地共建共融精神等红色精神。实践调研团寻访黄河流域红色印记,深入了解黄河流域文化发展脉络以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实践调研团走进黄河入海口码头、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细心观察黄河河道、水情、湿地和生态环境,仔细观察柽柳、碱蓬等抗盐碱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培育过程,掌握了黄河流域的植物生长状况、植被覆盖率和基本植物物种组成。团队成员更加坚定了要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要将科学研究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践调研团成员张英狄表示,假期是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的良好时机,而社会实践让青年学子将平时所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生态黄河·岁岁安澜”实践调研团让水利学子深刻体会到战斗在黄河一线工作人员的艰苦,更体会到了科研人的研究精神,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是当代青年真正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