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强调:“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坚守正道,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党员、干部要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去庸俗、远低俗、不媚俗,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涵养廉洁品格,守住为政之本。
涵养清正廉洁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讲到:“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从小事小节上守起,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出自 《朱子语类》 卷十二 《学六·持守》。内无妄思是外无妄动之基。“身之主宰便是心”,人的一切想法和行为都生发于心。清代诗人龚自珍曾言:“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胜寸心”本质上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若想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就要慎独慎初慎微慎欲。相反,“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切腐化、变质莫不是首先由心性堕落、欲望泛滥开始的。
涵养忠诚老实的品质。南宋理学家朱熹有言:“克勤小物最难。欲当大事,须是笃实。”西汉刘向所著的 《说苑·谈丛》 有云:“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做人做事,靠投机取巧、见风使舵、巧言令色,或许能蒙混一时,但迟早会被人识破、遭人唾弃;而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扎扎实实工作,看似“愚”“拙”,却能以诚而立,赢得信任,担大事、干成事。进入新时代,“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作风相沿不辍、内涵更加丰富。对普通群众而言,是品德;对为官从政者而言,则是政德。作为党员干部,唯有把“老实”二字记在心间,真抓实干,坚持在“夯地基”上多下些苦功夫、笨功夫,方能在风浪中立得稳、行得远。
涵养实干担当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引用 《荀子·修身》,强调:“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不管做什么,若只停留于空谈,不付诸行动,或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最终只能是一无所获。要走得远、走得稳当,就必须克服浮躁心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精益求精,以筚路蓝缕、胼手胝足的精神去做好每一件小事。不少事实表明,违背规律急躁冒进,妄想一蹴而就,或是不切实际、急功近利,不但不能取得实效,还会适得其反。“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实践证明,任何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而成于实干,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历史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谋事、干事。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其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审美品格、艺术情 趣 、 辩 证 思 维 和 科 学 智 慧 , 是 中 华 民 族 的宝贵精神矿藏,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中起着培根铸魂的基础性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注入时代精神发展之中,既是主体文化精神建构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精神指向。
(作者系中共宁夏区委党校 〈宁夏行政学院〉生活服务中心主任)